[发明专利]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改善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7623.7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8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佐久间聪;上田广;真下全;村里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31/426 | 分类号: | A61K31/426;A61K9/20;A61K9/48;A61K31/405;A61K47/02;A61K47/20;A61K47/36;A61K47/3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孔青;孟慧岚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难溶性 药物 溶解性 改善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性的溶解性改善制剂、其制备方法和改善溶解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口服给予分子内具有极性基团的难溶性药物时,由于其在消化道内pH条件下的溶解性低,存在着口服吸收性降低的情形。特别是许多分子内具有酸性基团的化合物,pH越降低则溶解性越减小,呈难溶性,因此口服给药时在胃内无法高效率地从制剂中溶出,而且还有时即使暂时溶出也会马上析出,口服吸收性低成为问题。
作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性的方法之一,已知有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方法。但是,由于固体分散体是将微细化的难溶性药物担载在基质中制备而成,因此在固体分散体中难溶性药物以非晶状态存在,颗粒的表面能高,物理稳定性差(非专利文献1)。另外,当为固体分散体时,仅凭现有的交联羧甲纤维素钙或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等崩解剂,无法显示出足够的崩解性(专利文献1)。
鉴于上述情况,作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性的方法,人们期待着开发除形成固体分散体以外的方法。
作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的其他方法,人们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当难溶性药物为分子内具有酸性基团的化合物时,有人报道了下述制剂:(1)通过使难溶性药物形成盐来改善溶解性的制剂(专利文献2);以及(2)通过混合碱剂使难溶性药物附近形成碱性环境来改善溶解性的制剂(专利文献3~5、非专利文献2)等。
但是,专利文献2中记载着:通过使难溶性药物形成盐,即使在pH7的水中的溶解性有所改善,但口服给药后在胃的酸性pH条件下也会发生药物的析出。
专利文献3的制剂是对含有难溶性药物的制粒物从外部添加碱剂制备而成,而非专利文献2的制剂是将包含难溶性药物、碱剂的混合物直接压片,所以只局限于含有难溶性药物的制粒物内来混合碱剂,因此与仅使制粒物内形成碱性环境时相比,必需使制剂整体形成碱性环境,制备难溶性特别高的药物的制剂时,必需混合大量的碱剂,而这并不适合。
另外,专利文献4和5的制剂是将难溶性药物、碱剂和崩解剂一起制粒,因此崩解时制粒物自身崩解,从而使碱剂自难溶性药物的附近分散,有可能失去适于难溶性药物溶解的环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98/29137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6/10028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09/04894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2007/06141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日本国申请公开平3-240729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経口投与製剤の設計と評価”,178页,1995年;
非专利文献2:药剂学,69卷,5号,329~335页,2009年。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得到改善、其结果口服吸收性也得到改善的制剂。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在含有分子内具有极性基团(酸性基团或碱性基团)的难溶性药物、pH调节剂(碱剂或酸)和表面活性剂的制粒物中混合崩解剂,可以得到该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得到改善的制剂,完成了下述发明(以下,还称作“本发明的溶解性改善制剂”)。
(1) 固体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
(A) 制粒物,该制粒物含有1)分子内具有酸性基团的难溶性药物、2)碱剂和3)表面活性剂,且实质上不含崩解剂;以及
(B) 仅存在于上述制粒物外部的崩解剂。
(2) 上述(1)所述的固体制剂,其中,酸性基团为选自羧基、磺基、亚磺基、膦酰基和酚式羟基的一种以上。
(3) 上述(2)所述的固体制剂,其中,酸性基团为羧基。
(4) 上述(3)所述的固体制剂,其中,上述难溶性药物为式(I)所示的光学活性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它们的溶剂合物,
[化学式1]
(式中,R1表示卤原子或C1-C3烷氧基;R2表示C1-C8烷基;R3表示C1-C8烷基;R4和R5分别独立表示氟原子或氯原子;R6表示C1-C3烷基或C1-C3烷氧基;带有*的碳原子为不对称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未经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7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