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游泳衣用织物及游泳衣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8208.3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7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丹羽氏辉;伊达宽晃;笠原敬子;渡边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3D1/00 | 分类号: | D03D1/00;A41D7/00;D03D11/00;D03D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田欣;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游泳衣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合成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的具有伸缩性的织物,更详细来说,涉及和水之间产生的阻力小的游泳衣用织物和由其形成的游泳衣。
背景技术
在象奥林匹克这样竞争1/100秒的游泳比赛世界中,游泳衣和水之间产生的阻力(以下称为“水阻”)成为重要问题。例如,对于100m游到50秒至47秒多的男性自由泳顶级游泳者,其身体所受水压也会达到10kgf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开发出水阻更小的游泳衣用原料,就可以提高比赛者的记录。
另一方面,在涉及游泳比赛用游泳衣原料和游泳衣的长期开发历史中,竞争游泳速度的游泳比赛用游泳衣最重视游泳时的活动性,因此要使用伸展性好的针织物缝制成贴合于身体的样式。另外,为了减小游泳衣的水阻,要减小游泳衣用针织物原料中使用的合成纤维复丝条的总纤维纤度,或者在减小该合成纤维复丝条的单纤维纤度的同时增加单丝数目,使针脚致密化,由针织物表面的凹凸感减小的针织物制成游泳衣。
但是,由这些针织物制成的游泳衣虽然活动性好,并且有较小的水阻,但由于是由细丝,或由单纤维纤度小且单丝数量大的丝织成的,游泳衣表面上容易产生起球、起毛、或破损等损伤,有可使用时间变短的倾向。另外,由于单丝数更多且其单纤维纤度小,容易形成发色性低下等高级感差的产品。
另外,还提出了在纤维表面上涂布高分子量直链状有机聚合物的水溶液而形成的游泳衣方案(参见专利文献1)。该游泳衣因应用了汤姆斯效应而能够降低水阻,特别适合于游泳比赛用。但是,由于其是将聚合物水溶液涂布在游泳衣表面而形成,容易有该聚合物溶解在水中污染泳池,同时性能上的耐久性也变差这样的基本问题。
另外,为了降低水阻,还有利用热和压力在针织布的单面施加压延加工,对针织布的单面进行平滑化的游泳衣,但其性能也还不能满足要求。
还有,为了在不损害游泳时活动性的情况下降低水阻,还提出了对针织物表面实施平滑化加工,并且设置疏水部分和非疏水部分,同时控制伸长率的针织物(参见专利文献2)及游泳比赛游泳衣的方案(参见专利文献3)。但是,这仍不能充分满足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减轻身体发冷所伴有的不快感的尝试,已提出了含有聚氨酯弹性丝的针织物或对织物的全部表面施加疏水加工形成的原料方案(参见专利文献4)。由于泳池中含有的氯不会使聚氨酯弹性丝劣化,并且游泳衣本身几乎不吸水,其在穿着时具有减轻发冷所伴有的不快感的效果。因此,在该技术中并不包括对进一步减小水和游泳衣之间所产生水阻的考虑。
近年来,已提出了游泳比赛游泳衣方案(参见专利文献5),其通过在针织物表面在施加疏水加工,同时形成众多平行于体长方向的微细沟的沟部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控制游泳时产生的紊流表现出整流效果。而且,还提出了一种游泳比赛用游泳衣方案(参见专利文献6),其通过在由织物原料形成的游泳衣的躯干、胸部、大腿部等部位粘贴由聚氨酯片材构成的板片,实现减少水和游泳衣之间的水阻的效果,同时通过束缚身体来抑制身体的凹凸形状,从而实现减小形状阻力的效果。但是,这些游泳衣也存在着不容易穿脱、生产费时等问题,仍不能充分满足要求。
另外,还提出了将具有对针织物原料来说不能达到的低目付和高伸长度的可伸缩织物用于游泳衣的方案(参见专利文献7)。但是,在该技术中并没有考虑进一步减小水和游泳衣之间所产生的水阻。
另一方面,在与游泳衣不同的船舶领域,自1990年代始开始进行通过微小气泡(所谓“微气泡”)减小水和船舶之间的摩擦阻力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沿着在水中前进的物体的壁面,向水和物体的边界层注入微细的气泡(微气泡)形成空气薄层,从而降低物体壁面所受到的来自水的摩擦阻力的技术。
在作为其具体开发用途领域的船舶开发技术中,特别是对于作为海运主角的大型油轮等巨大而前进缓慢的船,可以说应用微小气泡是适合的,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实用化。由此,就可以同时谋求减小大型船舶的推动力和达到高速化。
利用微小气泡达到摩擦阻力减小的机理仍没有确切的定论。被考虑的机理之一是密度效果,即空气的密度非常小,是水密度的约1000分之1,因此如果气泡聚集在物体表面附近并分布成层状,则水的摩擦就有同样程度地减小。另一种减小机理是紊流抑制效果,即气泡抑制了作为摩擦发生主因的边界层中的紊流。可以说由于这两种机理的协同效应,可以获得微小气泡使水和船舶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8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