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射线产生装置和放射线成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8649.3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0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上田和幸;田村美树;佐藤安荣;小仓孝夫;野村一郎;青木修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35/18 | 分类号: | H01J35/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罗银燕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线 产生 装置 成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被填充冷却介质并在其中容纳使用电子发射源的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保持容器的放射线产生装置、以及包括这种放射线产生装置的放射线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放射线产生管将从电子发射源发射的电子加速到高能量,并用高能量照射包含诸如钨的金属的靶以产生诸如X射线的放射线。产生的放射线沿所有的方向发射。因此,为了遮蔽不必要的放射线,提供容器以容纳放射线产生管,或者放射线产生管被遮蔽物(放射线遮蔽部件)(诸如包含铅的遮蔽物)包围,以防止不必要的放射线的外部泄漏。因此,这种放射线产生管和这种在其中容纳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难以实现尺寸和重量的减小。
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65981公开了这样的方法:在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中在靶的放射线发射侧和电子入射侧的每一侧布置遮蔽物,以用简单结构遮蔽不必要的放射线,并实现装置的尺寸和重量的减小。
但是,一般地,在这种靶即阳极被固定于其上的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中,由于靶中产生的局部热的影响,靶未必充分地散热,从而导致难以产生高能量的放射线。关于靶的散热(heat radiation),PTL1描述了:在其中描述的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具有靶和遮蔽物相互接合的结构,由此在靶中产生的热作为被传递到遮蔽物的结果而被散掉,从而使得能够抑制靶的温度升高。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6598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在PTL1中公开的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中,遮蔽物被布置于真空容器中,从而限制了从遮蔽物到真空容器外部的热传递的区域。由此,靶未必充分地散热,因此,在提供冷却靶的能力和装置的尺寸和重量的减小这两者的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用简单结构遮蔽不必要的放射线并冷却靶以及能够实现尺寸和重量的减小的放射线产生装置、和包括该放射线产生装置的放射线成像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放射线产生装置包括:放射线产生装置包括:放射线产生管;用于在其内部保持放射线产生管的保持容器;和位于保持容器与放射线产生管之间的冷却介质,其中,放射线产生管具有:具有开口的外封壳;被布置于外封壳中的电子发射源;被布置为与电子发射源相对的靶,用于响应于从电子源发射的电子束的照射来产生放射线;和具有管状的遮蔽部件,用于在遮蔽部件的内壁内保持靶,并用于遮蔽从靶发射的放射线的一部分,遮蔽部件向外封壳的外侧突出,以便靶保持在外封壳的超出开口的外侧,以及冷却介质接触遮蔽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在其中为向冷却介质33散热提供大的面积并且具有最高温度的部分用作散热表面的结构。因此,靶的热通过透射基板和遮蔽物被传递到冷却介质33,并由此提供这样的有益的有利效果:提供使用高度可靠的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其可抑制透射基板的温度升高,以使得能够长时间驱动放射线的产生。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如下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使用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遮蔽物的外表面处的温度分布图。
图2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使用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遮蔽物的外表面处的温度分布图。
图3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使用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遮蔽物的外表面处的温度分布图。
图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放射线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已知或者公知的技术适用于既没有在附图中具体示出也没有在说明书中描述的部分。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射线产生装置。图1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使用透射型放射线产生管的放射线产生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遮蔽物的外表面处的温度分布图。图1中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以电子束的中心线(电子束中心线22)的方向为Z轴方向的Z-Y横截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8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