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突蛋白片段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9288.4 | 申请日: | 201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8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曾小峰;张玥;寿志男;毛华;孙宏彬;钱杰;韩永俊;司徒维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02 | 分类号: | A61K38/02;G01N33/5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邬玥;葛强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片段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基于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和水平的方法和组合物,所述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个方面相关的。
背景技术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对患者自身物质和组织的异常应答引起的疾病。共有超过80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总的来说是导致慢性疾病的第二位的原因,在最高达64岁的所有年龄组中,其是导致女性死亡的前十位的死因之一。
人们已在医学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是自身抗体的存在并且具有不良活性。这些自身抗体通常识别并结合至正常和健康的自身抗原,进而导致相关组织和器官的明显损伤和衰竭。
通过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进行免疫检测,已鉴定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靶抗原之一为膜突蛋白——膜组织延伸刺突蛋白,已发现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自身抗体反应。Wagatsuma等,Mol.Immuol.,33:1171-6(1996)。最初是从牛子宫中鉴定出膜突蛋白,其特征为可能作为肝素的受体。Lankes等,Biochem J.251:831-42(1988)。进一步的研究将膜突蛋白作为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突蛋白(ERM)蛋白家族成员。这些蛋白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集中在富含肌动蛋白的细胞-表面结构中。其充当细胞质膜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之间的结构连接体,在形成微绒毛、细胞间粘附、维持细胞形状、细胞活动性和膜运输中发挥作用。随后的研究揭示其还参与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信号转导。Louvet-Vallee,Biol.Cell92:305-16(2000)。
ERM蛋白的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其在种间和分子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ERM蛋白具有三个结构域:称为FERM结构域的N-末端结构域(条带4.1、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突蛋白同源结构域),因为其与条带4.1蛋白具有同源性,中心螺旋结构域和C-末端尾结构域。C-末端尾结构域与F-肌动蛋白结合,而N-末端FERM结构域负责与细胞质膜中的粘附分子结合。Louvet-Vallee(2000)。
Wagatsuma等(1996)报告了在RA患者中检出抗-ERM自身抗体。在已检测的71个患者血清中,有24个样品(33.8%)与至少一个重组ERM抗原反应且有10个样品(14%)仅与重组膜突蛋白反应。然而,该研究未发现在抗-ERM抗体的存在与临床表现如疾病的持续时间或阶段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此外,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原发性Sojgren综合症(PS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中未发现任何针对这三个ERM蛋白的反应性。
Takamatsu等报告了在获得性再生障碍贫血(AA)患者的血清中检出针对膜突蛋白的特异性抗体。Takamatsu等,Blood109:2514-20(2007)。使用ELISA发现,在67个AA患者中有25个(37%)表现出高滴度的抗膜突蛋白抗体。进一步的体外研究显示,来自AA患者的抗膜突蛋白抗体诱导产生了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和IFN-γ,提示其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Espinoza等,Intl.Immu.21:913-23(2009);Takamatsu等,J.Immunol.182:703(2009)。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管理的挑战之一是对患者疾病的准确和早期的鉴别。为此,基于分子的诊断工具将具有较大优势,其能够用于客观地鉴别患者疾病的存在和/或程度。本申请所描述的本申请提供了这些工具和其他益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用于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合物和方法,所述组合物和方法至少部分基于特定膜突蛋白功能性结构域形成的膜突蛋白片段及其在生物样品中检测抗膜突蛋白自身抗体的用途,所述抗膜突蛋白自身抗体的存在和水平相应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和阶段相关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92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