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1952.9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0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安诺斯·本廷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14 | 分类号: | G01N15/14;G01N35/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郝新慧;张浴月 |
地址: | 丹麦比***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系统 | ||
1.一种监测系统(2),用于监测流体(10)中的颗粒(12,22)的数量和/或浓度,其中所述监测系统(2)包括:
-微处理器(6),被配置为执行被编程的指令以识别颗粒(12)并对所述颗粒(12)进行分类;
-存储装置(8);以及
-光学传感器构件(40),包括:
-2-d光学传感器(4);以及
-光源(36),
其中,所述光学传感器构件(40)被配置为记录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10)的至少一个图像,并且其中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在满足预定义标准的情况下产生报警,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流体(10)中的取样带(38)内单颗粒(12)的光学响应来确定所述流体(10)中颗粒(12)的数量和/或浓度;以及
-在记录图像期间使所述取样带(38)中的所述流体(10)相对于所述光学传感器构件(40)保持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感器构件(40)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系统(3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基于微生物体的光学响应来确定所述流体(10)中微生物体的数量。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6)适于确定颗粒(12)和/或微生物体的数量和/或浓度并如果存在下述情况则产生报警:
a)颗粒(12)和/或微生物体的数量和/或浓度超过第一预设值(28);和/或
b)颗粒(12)和/或微生物体的数量和/或浓度的增长率超过了第二预设值(32);和/或
c)颗粒(12)和/或微生物体的形态变化满足第一预设标准;和/或
d)颗粒(12)和/或微生物体的尺寸变化满足第二预设标准。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包括被配置为记录所述流体(10)的多个图像的2-d光学传感器(4),其中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使得光学传感器构件(40)的焦平面关于相对于所述流体(10)的相对位置是可变的。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感器构件(40)、所述微处理器(6)、所述存储装置(8)和所述透镜系统(34,36)一起被构建在一个传感器单元(16)中。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4到6中的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包括至少第一光学传感器构件(40)和第二光学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计算在基于测量所确定的参数之间的差别,所述测量是基于至少第一光学传感器构件(40)和第二光学传感器构件分别记录的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包括被配置为与中央控制装置(16)通信的至少两个传感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被配置为在满足基于来自至少两个传感器构件的信息的至少一个预设标准的情况下产生报警。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2)包括入口阀(44)和出口阀(44),所述入口阀(44)和出口阀(44)被配置为关闭以使得在所述2-d光学传感器(4)的光学曝光期间关闭流体的入口(54)和出口(56)。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监测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感器构件(40)被配置为基本上沿着所述流动池(42)的纵轴(X)而移位。
13.一种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到12之一的测量系统分析液体样品中颗粒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未经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195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激光束刻蚀微电膜的方法
- 下一篇:多管束扁平化管翅片式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