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63004.9 | 申请日: | 2011-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0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敏雄;河野顺二;杉浦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时代技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9/04 | 分类号: | C08J9/04;B29C44/00;C08L21/00;B62D25/04;B62D25/16;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糊状 加热 发泡 填充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特别涉及适合用于通过在汽车的柱等车体构件的闭剖面中填充、由电沉积涂膜的烘烤工序的热进行发泡,而形成用于阻隔行驶中风噪声的隔离壁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汽车的静音性,进行如下方法:在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轮罩拱(轮胎房,tire house)或侧梁等的闭剖面中,作为隔离壁,安装预先发泡成为规定形状的聚氨酯泡沫,防止风噪声。但是,该方法难以自动化,还存在每一种车型和部位需要不同规格的问题。因此,作为适合于自动化的方法,提出自动涂布型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的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能够由机械进行自动涂布、对油面钢板的附着性优异、还具有触变的性质、能够防止涂布后滴流的糊型加热发泡填充材料,公开了包含液状橡胶、未硫化橡胶、硫化剂、硫化促进剂、软化剂、发泡剂和发泡助剂、鳞片状无机填充材料、摇变剂的糊型加热发泡填充材料。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含有由部分交联橡胶、未硫化橡胶、交联剂、增塑剂、热塑性树脂、环氧树脂及其潜在性固化剂和发泡剂的自动涂布型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组合物。根据这些自动涂布型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就能够实现自动化,另外,也不必根据每一种车型和部位而改变规格,由机器人涂布在车辆的闭剖面空间涂布后,由电沉积涂膜的烘烤工序的热进行发泡,能够形成用于阻隔在行驶中风噪声的隔离壁。
但是,从地球环境问题,特别从温室效应气体削减的观点出发,近年在汽车产业界也要求节能化,有使电沉积涂膜的烘烤工序的加热温度低温化的趋势。但是,如果将加热温度降低,特别在汽车的中柱等截面积大的闭剖面空间时,有可能在空间的中心部,由加热不足产生填充材料的发泡不良而在隔离壁产生间隙,不能充分阻隔风噪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593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4/1088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其应对上述那样的加热温度的低温化,能够自动化且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也具有高的发泡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反复深入研究,着眼于在糊状加热发泡材料中使用的硫化剂(交联剂),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硫化剂使用的硫、二硫化物化合物等,作为硫化促进剂使用的噻唑系的硫化促进剂等。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酮过氧化物、缩酮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facil peroxide、过氧化酯、过氧化二碳酸酯等有机过氧化物。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基于通过作为硫化剂使用醌系硫化剂,可以得到在比以往更低的温度得到高发泡性能的加热发泡填充材料的发现,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以含有未交联橡胶、醌系硫化剂和发泡剂为特征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
优选的实施方式是:
(1)上述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还含有部分交联橡胶。
(2)上述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还含有热膨胀性微球。
(3)上述热膨胀性微球的发泡温度为100℃以下。
(4)上述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还含有热塑性树脂。
(5)上述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还含有增塑剂。
(6)上述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还含有无机填充材料。
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是:
(7)含有2~20重量份的未交联橡胶、5~30重量份的部分交联橡胶、0.1~5重量份的醌系硫化剂、0.2~1.5重量份的热膨胀性微球、1~10重量份的热塑性树脂、20~50重量份的增塑剂、15~50重量份的无机填充材料和2~15重量份的化学发泡剂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
(8)未交联橡胶和/或部分交联橡胶的含量相对于全部组合物重量为8重量份以上的糊状加热发泡填充材料。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时代技研株式会社,未经新时代技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30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