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3981.9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9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J-M.埃普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普拉专利发展及参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5/32 | 分类号: | D04B15/3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陈浩然;杨国治 |
地址: | 德国阿尔布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织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或编织机(Wirkmaschine),其带有可纵向移动地支承的舌针(Zungennadel)和带有具有用于使针运动的针控制曲线(Nadelsteuerkurve)的三角件(Schlossteil)。
背景技术
例如,从文件DE 24 08 924 A1和文件DE 34 33 290 A1中已知这样的针织机。这些机器此外配备有可相对于针运动的沉降片(Platine),使得对于毛圈的弯纱(Kulierung)所需的行程部分地被形成毛圈的针而部分地被与该针相关联的沉降片经过。由此,针控制曲线可具有比在仅通过针运动来确定弯纱深度的机器中的针控制曲线更平的走向。
尽管如此,在该已知的带有舌针的机器中,针控制曲线在针的退绕区域(Abzugsbereich)(在其中还实现针舌关闭)中具有大的陡度,也就是说,针的退绕速度非常高。由纱线触发的针舌的关闭过程然而由此也非常快速地实现,由此可导致针舌轴承以及针舌槽(Zungenschlitz)的磨损现象。此外,舌顶端以高速撞到针钩上,这可导致舌顶端和钩顶端的损坏。在针舌槽和针舌轴承中的磨损现象导致,针舌不再无缺陷地关闭针钩。针舌常常撞击在钩顶端的侧面,这导致钩顶端和/或针舌匙的进一步磨损。然而如果钩顶端和舌顶端损坏,在编织时在断线之后也不再确保针舌的打开。使用天然纱线还加速该磨损。
在根据文件DE 34 33 290 A1的机器中,针控制曲线在退绕区域的端部处虽然设有水平地伸延的区段,针舌关闭运动还是在之前的陡的区段中就已开始。在该针控制曲线中,水平的区段必须通过更陡的区段的大的斜度来补偿,由此尽管如此可在针控制曲线的可供使用的长度上获得需要的弯纱深度。即所说明的舌针的磨损现象这里也出现。
此外,以针踵(Nadelfuss)接合到三角件的控制曲线中的针由于不同斜度的区段而经历加速和制动过程,这极强地加载在控制曲线中所引导的针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针织机或编织机,在其中针尤其在针舌关闭时暴露于更小的负载,以提高针的使用寿命和/或可能的针织速度和/或系统密度。
该目的通过开头提及的类型的针织机或编织机根据本发明由此来实现,即针控制曲线至少在退绕区域的针舌关闭区域中、优选地在针的整个退绕区域中具有≤35°的退绕角度(Abzugswinkel)。
利用这些针控制曲线,针至少在针舌关闭期间以相对小的速度被退绕,由此针舌关闭也比在已知的机器中更缓慢地并且由此对于针舌轴承、针舌槽以及对于针舌和针钩的顶端更柔和地实现。
当至少在针舌关闭区域中针控制曲线的退绕角度≤30°时,在此特别地保护针。
如果该平的走向在针的整个退绕区域上延伸,则针缓慢地被引导到弯纱部中,由此保护针的毛圈形成是可能的。而针的推出运动可非常陡地实现,从而整体上可获得对于三角件的窄的结构宽度。
当在针之间布置有可纵向移动的且可摆动的沉降片以及设置有带有用于使沉降片运动的沉降片控制曲线的三角件时,得到另外的优点,其中,沉降片控制曲线设计成使得沉降片在针退绕时被推出并且沉降片控制曲线至少在针的针舌关闭区域中、然而优选地在沉降片的整个推出区域中具有≤20°的推出角度(Austriebswinkel)。在机器的该设计方案中,将对于获得需要的弯纱深度需要的行程分配到针和沉降片上,从而针比在不利用该相对技术的机器中必须执行更小的推出和退绕运动。由此,三角件的针控制曲线可至少在退绕区域中特别平地来设计。沉降片控制曲线也可具有平的走向并且具有优选地≤15°的推出角度。
此外,针控制曲线可在针的退绕区域的区段(其适宜地至少在针舌关闭区域上延伸)中具有直的走向。在针控制曲线的该区域中,针不经历方向变化和加速或制动,从而在针舌关闭期间力均匀地作用到针上。仅以小的脉冲来加载针舌,这意味着对于针舌轴承、针舌匙和钩顶端的更小的磨损。
此外,不仅对于大地弯纱的而且对于小地弯纱的毛圈存在这些对针舌的关闭运动的有利的条件。与已知的针控制曲线相比,准备用于针舌关闭的理论的时间明显增大。
此外,当至少针控制曲线具有无弯折的连续的走向,是有利的。针控制曲线那么从推出区域以倒圆的形式过渡到退绕区域中。这是减小针踵磨损的最有效的可能性。在已知的针控制曲线中,在走向中常常设置有弯折,这导致加载针踵的突然的方向变化并且导致针的速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普拉专利发展及参与有限公司,未经西普拉专利发展及参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39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