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该正极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正极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5804.4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9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浩友纪;小笠原毅;地藤大造;国分贵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9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正极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该正极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正极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移动信息终端的小型和轻量化正在急速发展,对作为其驱动电源的电池要求更高容量化。伴随充放电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移动来进行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并且容量高,因此被广泛用作上述的移动信息终端的驱动电源。
此处,随着视频播放功能、游戏功能等功能的丰富,上述移动信息终端存在耗电量进一步升高的倾向,强烈期望进一步高容量化。作为将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高容量化的对策,除了有提高活性物质的容量的对策、增加每单位体积的活性物质的填充量的对策以外,还有提高电池的充电电压的对策。然而,在提高了电池的充电电压时,存在电解液变得容易被分解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温下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产生放电容量降低的问题。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提出有如下的技术。
(1)使用如下物质:使用将硝酸铝盐溶解于水而得到的物质,将铝的氢氧化物涂布于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而得到的物质。记载了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特性(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另外,以提高电池的过充电时的安全性为目的,提出有如下的技术。
(2)通过在正极中使用包含碳酸镧、碳酸铒的物质,在过充电时容易产生气体,由此促进CID的工作(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8217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2532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以上述(1)所示的提案制作正极、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升高。另外,以上述(2)所示的提案制作正极、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将充电电压设定得较高时,容易产生气体,因此存在循环特性降低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上的正极合剂层,上述正极合剂层中包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以及选自由稀土类的醋酸化合物、稀土类的硝酸化合物和稀土类的硫酸化合物所组成的化合物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为稀土化合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飞跃地提高循环特性这样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主视图。
图2为沿图1的A-A线方向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上的正极合剂层,上述正极合剂层中包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以及选自由稀土类的醋酸化合物、稀土类的硝酸化合物和稀土类的硫酸化合物所组成的化合物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即便将充电状态的电池曝露于高温下时,也能够抑制电解液的分解、正极活性物质的劣化,因此在重复循环时也能够抑制放电性能降低。作为其理由,如果上述稀土化合物存在于正极内,则稀土化合物的一部分存在于促进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的表面,并将它们的表面覆盖。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的表面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变小、并且能够抑制使电解液的分解反应活性化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包含的过渡金属的影响(即,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的催化性能降低)。其结果,可认为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的表面上的电解液的氧化分解反应得以抑制。
作为上述化合物,优选选择稀土类的醋酸化合物和/或稀土类的硫酸化合物。
与稀土类的硝酸化合物相比,稀土类的醋酸化合物和稀土类的硫酸化合物腐蚀性低。因此,在正极的制造装置中无需采取用于防腐蚀的措施,因此能够降低正极的制造成本。此外,特别优选稀土类的醋酸化合物,这是因为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高。
上述稀土优选为镱和/或铒。
这是因为镱、铒容易溶解于有机溶剂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58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