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引导装置及车载导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6032.6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2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星原靖宪;田中一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G01C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引导 装置 车载 导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动汽车等的电池充电进行引导的充电引导装置及车载导航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电池的电力来驱动电动机以行驶的电动汽车得到了实用化、并被普及化。作为现有的电池充电方法,可以列举出利用以面向电动汽车的电池作为对象的专用快速充电台、或家用的交流(AC)电源来进行充电的方法。对于它们各自的充电时间,一般而言,利用专用急速充电台来充电大约需要为30分钟,而利用家用AC电源来充电则需要8小时以上。另外,当前电动汽车的续航距离要比使用汽油的汽车要短。因此,对于电动汽车的电池,需要具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充电。
一般而言,通过驾驶者的操作来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例如,驾驶者通过观察电池余量显示并考虑之后的行驶计划,来判断是否对电池进行充电,由此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若驾驶者看漏了电池的余量显示,而在快要行驶前才发现电池余量不足,则有时不得不放弃行驶。
与此相对地,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在断开驱动电动机的启动开关而行驶结束时,由充电提醒单元基于电池余量来提醒充电的电动汽车。另外,作为提醒充电的方法,不仅记载有利用指示器来显示的方法,还记载有通过警报音、声音引导等来通知驾驶者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09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专利文献1所代表的现有技术中,因为基于电动汽车行驶结束时所检测出的电池余量来进行充电提醒,因此,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即使在行驶结束后停车的地方没有电池充电设备的情况下,也会接到提醒充电的通知。在该情况下,通知给驾驶者的充电提醒是无效的。
另外,即使驾驶者根据通知意识到需要充电,但在忘记连接充电用电线,或者弄错了充电设备的操作设定,导致无法正常地完成电池充电,在该情况下,下一次行驶之前才得知电池余量不足,最终发生与不进行充电提醒相同的不良情况。
因此,需要在不妨碍电动汽车行驶的情况下,恰当地对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得以完成,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充电引导装置及车载导航装置,它们能够在不妨碍电动汽车等的电池充电的情况下、恰当地进行表示应进行充电的意思的通知或引导。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充电引导装置包括:履历生成部,该履历生成部生成车辆的驱动用电池的充电地点、充电开始时刻以及充电时间的履历信息;学习处理部,该学习处理部从由履历生成部所生成的履历信息中,提取出实施充电的频率在规定次数以上的车辆的驱动用电池的充电地点、充电开始时刻以及充电时间,并基于所提取出的充电地点、充电开始时刻以及充电时间来学习该车辆的日常的充电地点以及充电时间段;判定处理部,该判定处理部基于车辆是否处于由学习处理部学习到的日常的充电地点以及充电时间段,来判定是否实施充电引导;以及充电引导处理部,该充电引导处理部根据判定处理部的判定结果来实施充电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恰当地将表示应当对驱动用电池进行充电的意思指示给电动汽车等车辆的乘坐者,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能够提供一种不会因为充电不足而妨碍到车辆行驶的驾驶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充电引导装置的导航装置、以及搭载该导航装置的电动汽车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运算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判定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充电引导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充电引导装置中的充电履历的生成处理以及日常充电地点所相关的学习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电动汽车的移动地点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电动汽车的日常行驶、停车以及充电的各个状态、与移动地点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与电动汽车日常不同的行驶及停车的各个状态、与移动地点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充电引导装置中的电池充电引导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充电引导装置的导航装置、以及搭载该导航装置的电动汽车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充电引导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60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健脑按摩仪
- 下一篇:一种锦丝条面料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