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割断方法、转子制造方法、以及割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9360.1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9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雪吹晋吾;深谷哲义;建部胜彦;西隈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6F3/00 | 分类号: | B26F3/00;H01F41/02;H02K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柳春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割断 方法 转子 制造 以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表面上形成有直线凹部的由磁铁材料形成的板状原料以直线凹部为起点割断的板状原料的割断方法。
背景技术
在马达中,当将大的磁铁直接组装于转子时,由于磁通而在磁铁内产生大的涡流损耗。为了减少涡流损耗,将大的磁铁一次割断成多个磁铁,并将割断的磁铁再次组合,组装到转子。由此,能够减少涡流损耗。这种情况下,也通过向割断面涂敷树脂,而形成电阻层,进一步减少涡流损耗。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情况:虽然不是磁铁材料或磁铁,但是在由玻璃等脆性材料形成的板状原料的表面上形成直线状的直线凹部,将其两侧夹紧,并使一方旋转,由此以直线凹部为起点将板状原料割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如下的问题。例如,为了向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马达的转子输出大的转矩,而使用了多个磁铁。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一个板状原料的中央形成直线凹部,并将1个板状原料割断成2个部件的工序中,作业时间变长,而且,必须设置多个割断用设备,从而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此,作业时间变长的理由是由于板状原料向割断装置的运入及运出花费时间。
为了解决该问题,若能够将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的部件,则运入及运出花费的时间相对缩短,因此能够缩短1次的割断花费的作业时间。本申请人为了实现这种情况,反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
然而,在将1个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的部件的情况下,在割断的割断面发生摩擦或者在割断面上作用有由于下一次割断产生的力时,由于板状原料为脆性材料,因此存在割断的表面发生崩落而产生粉末的问题。因此,将1个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的部件的情况并不容易。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1个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也不会担心在割断的表面上产生崩落等的转子制造方法(板状原料割断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割断方法具有如下的结构。
(1)一种割断方法,用于将板状原料以直线凹部为起点割断,所述板状原料由磁铁材料形成,并且所述直线凹部形成在所述板状原料的表面上,所述割断方法的特征在于,直线凹部在板状原料上形成2处以上,将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所述割断方法具有:第一定位工序,在与直线凹部正交的方向上,通过定位机构对板状原料进行定位夹持,从而将第一直线凹部定位;第一夹紧工序,在板状原料被定位机构定位的状态下,利用固定夹紧件以预定的夹紧力夹持第一直线凹部的一侧,并利用旋转夹紧件以预定的夹紧力夹持第一直线凹部的另一侧;第一割断工序,使定位机构退让,并且使旋转夹紧件在保持所述预定的夹紧力的情况下旋转分离;第二定位工序,将固定夹紧件与旋转夹紧件的夹紧解除,通过定位机构将第二直线凹部定位;第二夹紧工序,在板状原料被定位机构定位的状态下,利用固定夹紧件以预定的夹紧力夹持第二直线凹部的一侧,并利用旋转夹紧件以预定的夹紧力夹持第二直线凹部的另一侧;以及第二割断工序,使定位机构退让,并且使旋转夹紧件在保持所述预定的夹紧力的情况下旋转分离。
(2)在(1)记载的割断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机构的基准部件设置在所述旋转夹紧件侧,在割断后,所述基准部件将由所述旋转夹紧件夹紧的所述板状原料推向固定夹紧件侧。
(3)在(1)或(2)记载的割断方法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板状原料割断成3个以上之后,将所述板状原料以割断面对合的方式保持并运出。
(4)在(3)记载的割断方法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板状原料保持并运出的同时,运入下一个所述板状原料。
(5)在(1)至(4)记载的任一割断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夹紧件的预定的夹紧力通过以割断中心为中心而移动的旋转体来传递。
(6)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的转子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通过(1)至(5)记载的任一割断方法制造的磁铁材料安装到马达的转子主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93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