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大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2508.7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6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筱田祥尚;杉本和大;胜又广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3/00 | 分类号: | B60H3/00;B01D53/66;B01D53/8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大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大气净化装置,涉及能够净化大气中的臭氧的车辆用大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在利用活性炭的大气净化中,已知由于长期使用而使其吸附性能降低,为此采取用于再生的各种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内空调装置,所述车内空调装置配备有:吸附供应给车内的大气中的臭味成分或有害成分的活性炭过滤器、与该过滤器物理地接触的加热装置、以及产生清洁用的空气流的鼓风机。在该车内空调装置中,在借助上述鼓风机的运转而产生的清洁用的空气流通过上述过滤器的期间,使上述加热装置动作。借此,由于能够将上述过滤器内的活性炭及空气加热,所以,能够使吸附于上述过滤器的上述有害成分等脱离,使活性炭再生。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二氧化锰等的金属氧化物载置于散热器等车辆构成部件的大气净化装置。散热器设置于在车辆行驶中形成大气的流路的部位,二氧化锰具有将包含在大气中的臭氧转换成氧等其它物质来进行净化的功能。从而,根据专利文献2的大气净化装置,能够在车辆行驶中直接净化大气中的臭氧。具有这种功能的系统,特别地被称为DOR(Direct Ozone Reduction:臭氧直接还原)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75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11-507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OO/69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已知不仅二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上述活性炭或沸石这样的多孔质材料也具有臭氧净化性能。但是,本发明人等得知,不仅在上述长期使用时,而且由于水的吸附,多孔质材料的臭氧净化性能也会降低。因此,在使用多孔质材料作为臭氧净化体的情况下,有必要另外采取措施,用以抑制由于水的吸附引起的臭氧净化性能的降低,或者,使臭氧净化性能恢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水的吸附而引起的臭氧净化性能降低、或者能够恢复臭氧净化性能的DOR系统。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个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大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有:
车辆构成部件,所述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在车辆行驶中形成大气的流路的部位;
臭氧净化体,所述臭氧净化体设置于所述车辆构成部件,对臭氧进行净化,
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以便达到使吸附于所述臭氧净化体的水分蒸发的规定温度以上。
另外,第二个发明,在第一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配备有以车辆驱动和/或车内空调为目的而搭载的热源装置,
所述加热机构利用由所述热源装置产生的热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
另外,第三个发明,在第二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构成部件具有供在所述热源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循环流路,
通过使与所述热源装置进行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中流通,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
另外,第四个发明,在第三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配备有:
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回收由所述热源装置产生的热;
热回收流路,在所述热回收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在该热回收流路中流通,
通过将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与所述热回收流路连接起来,以使与所述热回收装置进行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中流通,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
另外,第五个发明,在第二至第四个发明中的任何一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还配备有旋转风扇,所述旋转风扇设置在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与所述热源装置之间,
通过使所述旋转风扇旋转,以使所述热源装置侧的空气流到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侧,所述加热机构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
另外,第六个发明,在第五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还配备有暖机条件判定机构,所述暖机条件判定机构判定与所述热源装置相关的规定的暖机条件是否成立,
在判定为所述规定的暖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所述加热机构禁止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的流通。
另外,第七个发明,在第四至第六个发明中的任何一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在车辆停止中加热所述臭氧净化体。
另外,第八个发明,在第一至第七个发明中的任何一个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25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携式电子交易装置
- 下一篇:基于O2O物流平台的自助快件揽收系统及揽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