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3548.3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瑞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12;H01M2/34;H01M2/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将二次电池的内部的电流路径切断的电流切断机构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在二次电池的内部设置有电流切断机构。在伴随二次电池的过充电而二次电池的内压上升时,电流切断机构所包含的金属板变形,由此电流被切断。电流切断机构与电极端子连接,因此,若在电流切断机构中切断电流,则经由电极端子的充放电受到禁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74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由电流切断机构切断电流之后,不能从电极端子取出储存于二次电池的电能。由于电流切断机构因二次电池的过充电而工作,所以在二次电池中储存有大量的电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进行充放电的发电要素、收容发电要素的电池壳体、以及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且与发电要素电连接的电极端子。另外,二次电池具有电流切断机构和辅助端子。电流切断机构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中设置于连接发电要素和电极端子的电流路径上,能够切断电流。辅助端子与电流路径中位于发电要素与电流切断机构之间的电流路径电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二次电池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本发明的电极端子是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至少一方的端子。
根据本发明,在由电流切断机构切断电流之后,能够使用辅助端子来使发电要素放电。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将辅助端子与负载连接来对负载通入电流。通过使发电要素放电,能够防止电能一直储存于发电要素。
电流切断机构能够从导通状态不可逆地变化为切断电流的状态。由此,在电流切断机构进行了工作时,能够维持切断了电流的状态。作为电流切断机构,可以使用根据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而变形的阀。若对二次电池进行过充电,则会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产生气体,从而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通过根据电池壳体的内压的上升使阀变形,能够切断电流路径。本发明在必须在电池壳体的内部配置电流切断机构(包括上述阀)的结构中特别有效。
在电池壳体可以形成电解液的注入所使用的贯通孔。作为堵住贯通孔的部件,可以使用辅助端子。由此,辅助端子具有使发电要素放电的功能和堵住贯通孔的功能。通过使辅助端子具有两种功能,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能够减少成本。作为辅助端子,例如可以使用空心铆钉。
通过使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能够将辅助端子中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覆盖。在使用电极端子进行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时,不使用辅助端子。此时,能够用罩将辅助端子覆盖。
在辅助端子中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露出区域)可以形成凹凸部。通过在辅助端子的露出区域形成凹凸部,在经由布线将辅助端子与负载连接时,容易将布线与辅助端子连接。即,通过使用凹凸部,容易将布线安装于辅助端子。凹凸部例如可以用螺纹槽来构成。
电池壳体可以用形成为沿着长方体的形状的壳体主体和与壳体主体一起形成发电要素的收容空间的盖来构成。壳体主体具有用于装入发电要素的开口部,盖堵住壳体主体的开口部。电极端子和辅助端子能够固定于盖。辅助端子能够相对于电极端子配置在盖的外缘侧。由此,在从二次电池的外部接近辅助端子时,难以与电极端子发生干涉,从而容易接近辅助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次电池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发电要素的展开图。
图4是发电要素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处于使用状态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处于电流切断状态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8是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辅助端子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作为实施例2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中的辅助端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其他变形例中的辅助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作为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图。作为二次电池1,例如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二次电池1例如能够作为使车辆行驶的动力源来使用。具体而言,通过将二次电池1的电力供给到电动发电机,电动发电机能够生成用于使车辆行驶的动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5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