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燃料供给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5234.7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田村真悟;齐藤淳治;臼井悟史;早谷政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59/26 | 分类号: | F02M5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燃料 供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燃料供给泵,特别涉及缸构成为杯状的高压燃料供给泵。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公开2007-231959号公报中记载的高压燃料供给泵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通过将杯(在日本特开2007-231959号中称为塞(plug))和圆筒状的缸嵌合在设置于泵壳的凹处的内侧圆筒面(内周面)部而形成加压室,包括该杯的缸是借由缸保持架的螺栓推力而被压接固定在泵壳的内周面的结构。此外,记载有:杯和缸可以设为一体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19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嵌合在泵壳的内侧圆筒面(内周面)部的杯和缸如果不借由缸保持架等其他部件承受推力而被压接、保持,则不能固定。
因此,需要将缸保持架设置在泵壳下部,导致部件数增加,高压燃料供给泵整体的大小增加。
在对燃料加压时,压力在脱离泵壳的方向上施加于用作加压室的一部分的缸,所以随着燃料的排出压力增大,需要使缸保持架的固定力增加,担心的是,缸保持架变大和变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低成本、小型轻量、高压化和可靠性高的高压燃料供给泵。
具体而言,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缸保持架的机构。
此外,提供一种用于防止缸因燃料的排出压力而移动的机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高压燃料供给泵中,使缸成为杯状并嵌合在泵壳的凹处的内侧圆筒面(内周面)部,用缸的内侧圆筒面(内周面)部和顶部形成加压室,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高压燃料供给泵中,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由此在使燃料的排出压力(加压室内压力)高压化的情况下,缸也借由加压室内的压力在泵壳方向上被压接,所以能够使缸保持架简化,实现小型轻量和高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燃料供给系统的一例。
图2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纵截面图。
图3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纵截面图,表示与图2垂直的方向的截面。
图4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柱塞2和缸的尺寸。
图5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电磁吸入阀机构30的放大图,表示未对电磁线圈52通电的状态。
图6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电磁吸入阀机构30的放大图,表示对电磁线圈52通电的状态。
图7是现有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电磁吸入阀机构30的放大图,表示未对电磁线圈52通电的状态。
图8表示将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电磁吸入阀机构30装入泵壳1前的子组件状态。
图9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法兰41和衬套43的外观图。该图仅示出法兰41和衬套43,未示出其他部件。
图10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焊接部41a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1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焊接部41a部附近的放大图,与图11相比进一步放大。
图12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纵截面图。
图13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纵截面图。
图14是实施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纵截面图。
图15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横截面图。
图16是实施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高压燃料供给泵的横截面图,表示缸的固定位置与图15不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用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中,被虚线包围的部分表示高压泵的泵壳1,表示该虚线内示出的机构、部件一体地安装在高压泵的泵壳1中。
燃料箱20的燃料基于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27(以下称为ECU)的信号被进给泵21汲取,加压至适当的进给压力并通过吸入配管28送往高压燃料供给泵的吸入口10a。
通过吸入口10a后的燃料,通过固定在吸入接头101内的过滤器102,进而经由吸入流路10b、金属膜片式阻尼器(diaphragm damper)9、低压燃料室10c到达构成容量可变机构的电磁驱动型阀机构30的吸入口30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52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