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75726.6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1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小幡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在扁平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的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组件。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局部地压迫各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以下称作被压迫面)的状态下约束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存在通过隔着隔膜卷绕或者层叠正负极的电极板,并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外装壳体而形成的二次电池。在这种二次电池中,公知存在如下情况:通过反复进行充放电,在内部产生气体,从而引起内压的变化、外装壳体的变形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该二次电池的劣化显著加剧,因此是不优选的。因此,尤其是在扁平形状的二次电池中,以与外装壳体的被压迫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约束板等来进行压迫,从而防止变形。并且,也使用排列多个二次电池,并利用约束板从其外侧对整体加以约束的电池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叠扁平型的二次电池,并利用约束板夹持其整体且利用螺栓进行紧固的电池组。由此,涂布于电极板的活性物质被压住,能够防止其剥离。或者,也公开了一种在所层叠的各二次电池之间也配置约束用的板,并将板彼此连结,对各二次电池施加面压力的电池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上述任一种电池组中,都通过维持二次电池的侧面的平面性来实现面压力的均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3874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595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例如在搭载于汽车等的二次电池中,多为反复进行大电流下的充放电(称作高效率)的使用方法。在具有卷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中,已知根据电池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存在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附近与中央附近相比面压力变高的情况。因此,如果像上述的现有的电池组那样选择维持外装壳体的扁平的形状的约束的做法,则成为在该面的中央部与其两个外侧的部位相比面压力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约束方法中,面压力未必均匀化。即,在为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存在通过以维持平面形状的方式进行约束无法保持面压力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中,提供一种能够保持面压力均匀、且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劣化加剧的二次电池组件。
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二次电池组件具有:二次电池,上述二次电池通过在扁平的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接触部件,上述接触部件与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局部地接触,以下将该侧面称作被压迫面;以及约束部件,上述约束部件约束二次电池以及接触部件,借助约束部件的约束,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被压迫面,其中,接触部件具有:多个接触部,上述多个接触部与被压迫面接触、并且离散地设置;以及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将多个接触部彼此相互连结,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形成为:从连结部朝被压迫面突出而形成,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从卷绕轴方向的中央离开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接触部相对弱地压迫被压迫面,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卷绕轴方向的中央附近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接触部相对强地压迫被压迫面。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的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的被压迫面由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进而,接触部件的离散地设置的多个接触部借助连结部被连结在一起。因而,各接触部与二次电池接触的位置分别是预先确定的位置。此外,通过预先适当地设定各接触部的配置、突出的高度等,能够设定该部位处的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强度。此处,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被选择为: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因而,能够使二次电池的内压均匀化。由此,即便是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也能够保持面压力均匀,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劣化加剧。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端部区域处的接触部的突出高度比中央区域处的接触部的突出高度低。这样的话,能够使得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
或者,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端部区域处的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比中央区域处的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小。即便这样,也能够使得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作为接触部,具有遍及卷状的电极体的在卷绕轴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端部区域而连续地形成的部分。如果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则适合使冷却风沿卷绕轴方向流通的二次电池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57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