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埋栖型双壳贝类快速吐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0571.6 | 申请日: | 201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1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2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埋栖型双壳 贝类 快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贝类净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使埋栖型双壳贝类快速吐沙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蛤蜊、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双壳贝类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用贝类,也是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的对象。但是由于这些双壳贝类埋栖生活在泥沙质的海底中,采捕收获后的双壳贝类体内有很多泥沙。为了便于加工和食用,必须清除双壳贝类体内的泥沙,因此,人们发明了各种方法:公告号为CN1026456C,名称为“杂色蛤吐沙工艺及其所用的装置”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将杂色蛤放在专用的遮光循环水装置中进行吐沙。公告号为CN2359886Y,名称为“贝类吐沙器”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专用的箱体和盐盒,用淡水加盐获得模拟海水,使贝类吐出泥沙。上述两种吐沙方法都需要专用的装置,而且制备这些装置费工费时,较为繁琐。另外,公告号为CN1261019C,名称为“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在双壳贝类暂养水体中,多次添加微藻作为饵料,净化处理4~24小时,使贝类体内的泥沙排出。公告号为CN100433983C,名称为“贝类吐沙加工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在贝类吐沙过程中,用微藻喂养1~8小时,达到吐沙的目的。公告号为CN101904310B,名称为“一种海产双壳贝类的生物净化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在海水中添加紫菜半发酵得到的胶质净化液,将双壳贝类放入加有该净化液的净化池中净化1~3天,双壳贝类通过摄食紫菜胶质,可使泥沙等杂质随紫菜胶质一起被排出。以上三种方法都能达到吐沙净化的效果,但必须预先培养微藻或制备紫菜胶质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埋栖型双壳贝类快速吐沙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彻底排出双壳贝类体内的泥沙,而且不影响其肥满度,也不改变其食用风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将活体双壳贝类放入盛有比自然海水温度高5℃至6℃的升温海水的水槽中,升温海水使用清洁的海水,预先经电热等方式加热,升温后的海水温度在15℃至30℃范围内。
(2)水槽内双壳贝类的放置密度为每平方米底面积不超过5公斤,水深至少20厘米。
(3)吐沙处理时间为90分钟至120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吐沙效果好,能将双壳贝类体内的泥沙彻底排出。升温海水可以促使双壳贝类的足和水管伸出贝壳,进水管和出水管不断形成水流,贝壳的开闭运动和出水管的频繁喷水,可使其体内的泥沙随之排出。同时,升温海水对双壳贝类的正常存活、肥满度以及食用风味,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2)吐沙处理时间短。常规方法双壳贝类在自然水温的海水中吐沙往往需要4小时以上,既使投喂微藻也需要数小时,而利用紫菜胶质液的净化时间至少为1天。本发明只需要2小时,大大缩短了吐沙处理时间。
(3)操作简单,无需专用的装置,也无需添加微藻等其他物质。通过控制水槽内双壳贝类的放置密度和水深,在整个吐沙过程中不需要充气和换水,就能充分保障双壳贝类的正常呼吸和存活,而且升温海水的温度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此外,也无需预先培养微藻或制备紫菜胶质液,极大地简化了操作过程。
本发明适用于水产品销售加工业和餐饮业对埋栖型双壳贝类的吐沙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非仅仅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在自然海水温度为22℃时采捕的中国蛤蜊,按照水槽底面积计,以每平方米5公斤的密度放入预先加热至水温为28℃的水槽中,水槽中的海水深度为20厘米。经过90分钟,所有中国蛤蜊体内的泥沙都全部排出。
实施例2
在自然海水温度为10℃时采捕的菲律宾蛤仔,按照水槽底面积计,以每平方米5公斤的密度放入预先加热至水温为15℃的水槽中,水槽中的海水深度为20厘米。经过120分钟,所有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泥沙都全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05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