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阵列超低副瓣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2661.9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8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沈明威;朱岱寅;韩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 阵列 超低副瓣 自适应 波束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阵列波束形成领域的一种超低副瓣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数字阵列已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等领域。针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新一代雷达、通信系统基于数字阵列在接收端进一步研究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ADBF)技术来抑制各种有源干扰。作为自适应滤波在阵列信号处理的应用,ADBF技术的研究已开展了三十余年,其核心思想是在天线主波束保形下实现干扰自适应置零。前期研究工作主要基于阵元级信号,后续针对大型相控阵系统进一步研究子阵级ADBF技术[1-6]。
ADBF是抑制干扰的有效手段,但实际雷达、通信系统必须支持其它功能。如雷达要求强杂波背景下的探测能力,这就需要天线或自适应波束具有低或超低副瓣电平。常规天线接收和波束是专业天线设计人员精心优化计算的,但ADBF一般基于输出信噪比最大准则计算幅相权值,与常规接收和波束相比其天线副瓣电平必然抬升[6,7]。对于大型数字阵列,当训练样本数有限导致噪声估计不充分时,其天线副瓣性能还将进一步恶化[8,9]。目前,有关ADBF后自适应波束的超低副瓣性能研究工作鲜有报道,我国学者对子阵ADBF和自适应旁瓣相消(ASLC)技术的副瓣电平控制技术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算法[6-8,10,11,15]。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ADBF)是现代数字阵列系统干扰抑制的核心技术,但现有ADBF算法一般基于输出信噪比最大准则,无法兼顾自适应波束的副瓣性能。
参考文献
[1]Applebaum S P.Adaptive arrays[J].IEEE Trans.AP.1976,24(5):586-599.
[2]Reed I S,Mallett J D,and Brennan L E.Rapid convergence rate in adaptive arrays[J].IEEE Trans.AES.1974,10(6):853-863.
[3]Nickel U R O.Subarray configurations for digital beamforming with low sidelobes and adaptive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C].Proc.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1995,Alexander,USA:714-719.
[4]Lombardo P,Pastina D,Quiescent pattern control in adaptive antenna processing at sub-array level.Pro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ased Array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03,Boston,USA:176-181.
[5]Gershman A B.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an overview of recent trends and advances in the field.ICATT 2003,Crimea,Ukraine:30-35.
[6]王永良,丁前军,李荣峰.自适应阵列处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李军,龚耀寰.大型线阵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超低副瓣技术[J].信号处理,2005,21(4):397-401.
[8]苏保伟.阵列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9]Jian L,Stocia P.On robust capon beamforming and diagonal loading.IEEE Trans.SP,2003,51(7):1702-1715.
[10]胡航,邓新红.二维子阵级ADBF及方向图控制方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4):881-884.
[11]胡航,邓新红.子阵级平面相控阵ADBF的旁瓣抑制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8,23(1):201-205.
[12]Lebret H,Boyd S.Antenna array pattern synthesis via complex optimization.IEEE Trans.SP,1997,45(3):526-5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2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固定内诊镜弯曲部分保护外壳的方法
- 下一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