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耕地全地下式畦栽双孢蘑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3377.3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0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魏生龙;于海萍;王小明;张汉燚;梁倩倩;席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生龙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A01G9/1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4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耕地 地下 式畦栽双孢 蘑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非耕地全地下式畦栽双孢蘑菇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在河西走廊的栽培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仿照南方栽培技术进行生产。由于南方的栽培技术是与南方的气候、农艺环境、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比如栽培季节安排、栽培方式选择、管理方法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把南方双孢蘑菇栽培方法直接照搬到河西走廊就难免水土不服,应用之后的直接后果是实施难度大、管理成本高、产量低而不稳、养殖户收入增长缓慢,效益徘徊不前。
我国河西走廊地广人稀,戈壁荒滩面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科学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发展非耕地高效节水循环经济,是河西走廊保持耕地面积与解决市镇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发明内容
为了给农户提供一种具有河西走廊地域特色、与当地农艺环境、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本地化实用技术,本发明立足于河西走廊戈壁荒滩多,水资源少,冷热资源丰富的实际,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耕地全地下式畦栽双孢蘑菇方法。本方法目前已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累计示范推广120万平方米,效果显著,已成为河西走廊双孢蘑菇最主要的栽培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非耕地全地下式畦栽双孢蘑菇方法,其步骤是:
a.选用非耕地建造全地下式菇棚
菇棚长×宽×深=40m×7m×3m,距离地表3m,棚顶以45°夹角用棚膜覆盖,棚膜上方覆盖厚度20cm麦草或保温棉被;
b..栽培时间
春季选择在2-3月备料,3月1日开始发料,4月1日至30日播种,6月1日至9月30日采收;
秋季8月20-30日建堆发酵,9月25-10月5日播种,10月15-25日覆土,11月上中旬至翌年5月采收;
c.原料发酵
双孢蘑菇生长的原料是粪草;粪与草比为2∶1~3∶1;粪草料拌水,粪草料与水的比为1∶1.2~1∶1.3;原料需要翻堆6-7次,粪草料发酵历时30天;
d..棚地作畦
在全地下式菇棚内南北向作畦,畦宽100cm,深20cm,长600cm,两畦之间留80cm的人行道,畦沟底部垫壤土一层,畦沟作好后,向畦内浇水,随水灌入1ml原液/m2高效氯氢菊酯消灭害虫;
e.播种
播种前先在畦底喷洒多菌灵杀菌,之后在畦面上铺三层粪草湿料;第一层粪草湿料,厚度6-8cm,把湿料摊平,摊均匀后,上面撒双孢蘑菇As2796菌种一层;接着再铺第二层粪草湿料,撒第二层菌种;照此撒三层粪草湿料,撒第三层菌种,第三层菌种上盖地膜,地膜上间隔打一片小孔,在膜上覆湿土。
f.覆土
当2/3的培养料粪草湿料长满菌丝时,即播种20-25天覆土,覆土厚度3cm;
g.子实体发育阶段的管理
菇蕾形成到长大成熟需要7-10天,此时要防止突然剧烈升温造成幼菇死亡;防止阳光直射子实体,使菌盖着黄色;空气相对湿度≤95%,以防引发病害流行;
h.采收
菇体洁白、菇型完整、菇质紧实、菌盖直径3-6cm、菌柄长度不超过菌盖直径的2/3、未开伞、无病斑、无虫孔、无杂质、无农药残留、含水量低于85%双孢蘑菇。
本发明的突出特点:
(1)本技术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上进行,利用了闲置的戈壁荒滩,促进了非耕地的高效利用,保护了耕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挤占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具有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特点。
同时,在非耕地上生产,土地成本低,产品利润高,一亩荒滩可以栽培400m2的双孢蘑菇,收获5200kg鲜菇,形成40000元的产值,利润稳定在30000元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生龙,未经魏生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3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