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机油输送管的旋转式变径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4512.6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市骏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3/84 | 分类号: | B21D53/84;B21D22/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媖 |
地址: | 526060 广东省肇庆市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机油 输送 旋转 式变径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机油输送管的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发动机机油输送管变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中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汽车生产技术与其他传统汽车强国在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汽车中的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按照发动机每一汽缸内所进行的工作的循环和发火次序的要求,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使新鲜充量得以及时进入汽缸,而废气得以及时排出。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理论上当活塞运行到做功行程末端下死点的时候,排气门开启,废气开始排出汽缸,运行到排气行程末端上死点的时候,进气门开启,新鲜充量开始进入汽缸。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气门并不能瞬间完全打开或关闭,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气门开启很小的情况,由于节流作用,会使进排气的阻力增加,使进排气不完全,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状况。
除上述原因外,发动机机油输送管是精密零配件,而且对燃油的雾化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高精度的机油输送管是高档发动机的制造关键之一。其变径是对油量的控制稳定,是对管内形成高压状态,保证其畅通,是对装配起密封配合。
现有的机油管变径技术工艺主要是:
1、焊接变径: 将变径管接头与管接头端面接触,校正位置点焊将两管焊接。
缺点:工艺不稳定输油不畅顺,管内容易积碳,输油流量难控制,形位难以保证。
焊接变径强度不能100%保证,从而使产品抗疲劳性能差使用出现寿命短。
2、缩管机:变径量难以控制,不能达到30-40%的变量,尺寸不稳定,不能一次完成,要多次动作,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加工精度的发动机机油输送管的旋转式变径加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发动机机油输送管的旋转式变径加工装置,包括有送料夹具、变径模具和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电机和变径模具座,变径模具座设在机架的顶部,变径模具通过轴承安装在变径模具座上,送料夹具设在变径模具的上方,所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变径模具转动。
所述传动机构是由主动轮、传动带、传动轮和传动轴构成,所述主动轮设在电机上,传动轮设在传动轴上,传动轴的端部与变径模具的底部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传动带与传动轮连接。
所述变径模具座与变径模具之间的轴承设有两个,两个轴承分别套在变径模具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机架的底部设有油箱、油泵和油管,油泵将油箱内的冷却油通过油管输送到旋转的变径模具上,用以对变径模具进行冷却。
所述送料夹具采用油缸夹紧的工作模式,所述油缸上设有电磁控制阀。
所述机架的侧部设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分别与电机、油泵、电磁控制阀电连接。
所述电机采用变频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对本设备的改进,采用了新的高速旋压缩变径工艺,实现了流畅变径:改变传统焊接工艺变径的不稳定及输送不畅的问题;实现了大比例变径:可控变径比例较大,缩变比率可达40%以上;奥氏体一次能变量30%,解决形位难以保证问题;控制精度高:加工精度可达6级以上,直径控制±0.02mm;节约成本:节省加工时间30%,节省材料成本15%:效率高:一次实现,节省加工时间30%,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实现高档汽车发动机的国产化;另外,还推动我国发动机零部件的技术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料夹具;2、油缸A;3、油缸B;4、变径模具;5、机架;6、变径模具座;7、电机;8、轴承;9、主动轮;10、传动带;11、传动轮;12、传动轴;13、油箱;14、油泵;15、油管;16、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市骏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肇庆市骏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45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