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密光学透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8603.7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6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嵩 |
主分类号: | F21V5/04 | 分类号: | F21V5/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崔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 光学 透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密光学透镜装置,应用于光学透镜技术领域,详而言之是应用于照明设备,令发光二极管投射均匀光线且发光强度佳及亮度佳的光线效果。
背景技术
照明设备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不论室内灯光暗晦或者夜晚缺乏光线,皆需仰赖照明设备提供足够的光线,以供人们得以在夜晚光线不足时活动以及阅读。照明设备的演化由古代的蜡烛进化至爱迪生发明了取代蜡烛的钨丝灯泡,到现今发展的发光二极管,而发光二极管为现代的主流,发光二极管突破了以往钨丝灯泡易产生高温且发光效能不佳,以及寿命短等缺点,并具有亮度高、耗电量低以及体积小等优点,并随着科技进展及环保概念的提升,全球节能议题逐渐的发酵扩展,发光二极管成为现代环保灯源的代表,其应用于路灯、广告牌、交通指示标志、车灯以及室内照明灯等。
发光二极管为了呈现不同的光型,其常搭配各种透镜使用,如呈现聚光或者散光等光型效果。业界有使用光学射出技术成形光学透镜,但现今的光学射出技术尚未成熟,于制造光学透镜的过程中,透明胶是制作透镜的原料之一,其制造光学单凸透镜过程中,单凸透镜的厚度受到技术的限制,因收缩而使厚度改变,则无法制作符合需求的厚度;且于射出成形过程中透明胶易因射出压力过大,导致光学透镜透明胶饱和度不够、均匀度不佳、产生收缩及变形等状况,进而产生表面光泽不均及配光效果不佳等问题,且单凸透镜的厚度不足,影响发光角度及发光强度等发光质量。
缘是,本发明人鉴于现有的透镜技术有限的缺点,乃借由多年于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针对上述光学透镜结构作新的技术改良,以改善现有的美中不足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光学透镜受到光学射出技术限制,无法令单向凸透镜达到需求的厚度,进而影响发光角度及强度的质量缺点,而提供一种精密光学透镜装置,其是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光学透镜,成为一种同时双向射出成形的双凸透镜,达到发光强度佳及亮度佳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精密光学透镜装置,包括一透镜本体,其中:
该透镜本体设有一支架,该支架两端面往相反方向分别凸设一厚凸曲面及一薄凸曲面,而该透镜本体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该厚凸曲面厚度大于该薄凸曲面厚度,且该薄凸曲面的厚度小于厚凸曲面的1/2厚度。
本发明该薄凸曲面的厚度小于厚凸曲面的1/10厚度是最佳曲面厚度比例,以提供均匀及足够亮度的光线。
本发明该厚凸曲面弧度大于该薄凸曲面弧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有一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位于支架设有厚凸曲面的相反侧,且该发光二极管对应该薄凸曲面中心位置,借由该发光二极管相对该薄凸曲面靠近或远离,以达到散光或聚光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是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光学透镜,成为一种同时双向射出成形的双凸透镜,达到发光强度佳及亮度佳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搭配发光二极管呈聚光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搭配发光二极管呈散光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透镜本体 10 支架
11 厚凸曲面 12 薄凸曲面
2 发光二极管 3 光线
L 宽度 d0 支架厚度
d1 光轴轴长 D1 聚光间距
D2 散光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其是有关于一种「精密光学透镜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一透镜本体1,其中:
该透镜本体1设有一支架10,该支架10具有厚度的片体,该支架10一面设有一厚凸曲面11,该支架10另一面设有一薄凸曲面12,该厚凸曲面11及该薄凸曲面12呈相反方向凸设的抛物面,其中,该厚凸曲面11厚度大于该薄凸曲面12厚度,且该薄凸曲面12的厚度小于厚凸曲面11的1/2厚度,而该薄凸曲面12厚度与厚凸曲面11厚度的最佳比例,薄凸曲面12厚度小于厚凸曲面11的1/10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嵩,未经李文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8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