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9707.X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邱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015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模块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反射组件的发光模块结构及其该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在制造与材料方面的不断改良,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日光灯或省电灯泡,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耗电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发光响应时间短及体积小等特性,因此也逐渐地应用于照明设备、灯箱或背光模块中。其中,照明设备例如是室内灯具、手电筒、汽机车的头、尾灯及其它的照明装置,而背光模块例如是平面显示装置之背光模块。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一种现有技术的发光模块1之侧视示意图。发光模块1包括一光源11、一导光板12以及一个反射片13。其中,光源11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例如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图1中只显示出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条的侧面图。
光源11是设置于导光板12之侧边,并分别发出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入光面121入射至导光板12。导光板12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线的传输方向,并由光线在导光板12内部之全反射,再加上位于导光板12底面123上的复数微结构M破坏光线的全反射,可使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出光面122射出,并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另外,反射片13是设置在导光板12之底面123,以将由底面123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2。
然而,反射片13的设置虽然可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反射而由导光板12之出光面122射出,但是上述的导光板12由于在底面123具有微结构M,因此导光板12与反射片13并无法紧密的接合在一起,往往会造成部分光线由导光板12及反射片13之间射出,进而降低了发光模块1之光线利用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可更加提高发光模块之光线利用率,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发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单元;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该导光单元之一底面;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在该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反射组件;所述的反射组件设置在该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是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
本发明的发光模块制造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将一反射膜片迭置于一透光板材上;以及
将一微结构图案热压于该反射膜片及该透光板材,以形成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之一导光单元及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之一反射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使反射组件之反射微结构完全紧接于导光单元之导光微结构,因此可减少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距离,避免光线由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空隙漏出,更可提高发光模块的光线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发光模块之侧视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发光模块的部分侧视图及部分仰视图;
图3A及图3B分别为另一实施态样之发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发光模块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发明之发光模块的制造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之发光模块的制造方法之另一流程图;以及
图7为本发明之发光模块的另一制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之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导光单元、一光源以及一反射组件。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导光单元之一底面。光源设置于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反射组件设置于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系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剖面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弧形、曲面、锥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俯视形状分别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形状是互补且凹凸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邻近导光单元之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7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