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热屏蔽件和分流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1313.8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C.E.方维尔;R.C.霍金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11 | 分类号: | F02B77/11;F01N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屏蔽 分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动热屏蔽件和热能的分流器。
背景技术
热屏蔽件通常被设计为防止物质通过耗散、反射或吸收热而从外部源吸收过量的热能或热量。
机动车辆通常使用热屏蔽件来管理热状况,因为内燃发动机发出大量的热。在多数发动机上,热屏蔽件被用于保护各个部件和车体免于热破坏。附加地,热屏蔽件可通过在关键位置降低发动机罩下的温度以降低进气的温度来提供性能优点。自动热屏蔽件可由钢或铝的刚性板形成,或可由柔性铝板形成,其通过屏蔽件的装配者而被手动弯曲以顺应目标环境。
在热敏感部件位于紧邻极热源的情况下,管理热能来防止目标部件的有害热吸收变得更具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屏蔽敏感部件可导致部件的故障和其中部件提供关键功能的系统的失灵。用于这种应用的热屏蔽件的设计和选择可由此证明对于目标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用户的满意度是关键的。
发明内容
热屏蔽件分流器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和第二层中的每个都由耐受热能的材料形成,且每个的特征在于具有宽度和高度的表面。屏蔽分流器还包括由基本上不传导热能的材料形成的第三层。第三层的特征在于第三宽度和第三高度,且该第三层被布置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限定沿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至少一个通道。该至少一个通道被配置为当屏蔽分离器被暴露于热源时沿相应第一和第二高度分流热能和将该热能从屏蔽分离器排出。
第一宽度可基本上等于第二宽度,第一高度可基本上等于第二高度。因此,第一和第二层可沿第一和第二高度至少部分地重叠第三层,且可沿第一和第二宽度至少部分地重叠第三层,且不限制第一和第二层中的通道。附加地,第一和第二层可被连接,从而第三层被第一和第二层保持。第一和第二层的连接可通过卷边过程完成。
第一层可限定沿整个第一高度的槽道,第二层可限定沿整个第二高度的槽道。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通道可包括多个通道,从而该多个通道中的至少一些由第一层中的槽道和第二层中的槽道限定。附加地,第三层可限定沿整个第三高度延伸的槽道,从而至少一个通道由第三层中的槽道限定。
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每个都可由钢或铝形成,而第三层可由陶瓷形成。
第一层中的通道可被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层中的通道地形成。
还披露了具有排气歧管的内燃发动机,其使用热屏蔽分流器把排气歧管发出的热能分流离开敏感部件或区域。
当结合附图时,从下面的用于执行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一些最佳方式和其它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可容易地明白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内燃发动机的透视图,该发动机包括覆盖排气歧管的热屏蔽分流器;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屏蔽分流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1和2中所示的屏蔽分流器的透视图,其中屏蔽分流器被示出处于已装配状态;和
图4是图1-3中所示的屏蔽分流器的替换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参考标号指示相同的部件,图1示出了内燃发动机10的示意性透视图。发动机10可为压燃或火花点火类型的。发动机10包括排气歧管12。排气歧管12被用于收集和传送在发动机汽缸(未示出)空气燃料混合物燃烧后从发动机汽缸排出的废气。排气歧管12可以是单独的部件或是与涡轮增压器(未示出)集成的,如果该涡轮增压器用于特定发动机的话。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燃烧后排气通常特征在于超过1000摄氏度(℃)的温度。为了在结构上耐受该温度,排气歧管通常由铁铸造或由不锈钢制造。
由于被用于收集燃烧后排气,排气歧管12从该气体吸收大量的热能或热量,从而排气歧管的表面温度可超过800℃。在发动机10的运行过程中,排气歧管12辐射吸收的热能至周围环境。发动机10还包括紧邻排气歧管12定位的部件14。部件14可包括复杂机构和/或各种电连机器,且不能耐受来自排气歧管12的直接热能辐射而不发生故障或干脆损坏。例如,部件14可为爆震传感器,例如通常用在内燃发动机中用于检测汽缸内的异常燃烧。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的,这种爆震传感器通常不能耐受来自邻近热源(例如排气歧管12)的直接热能辐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13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活力华根霉脂肪酶突变体
- 下一篇:预防并减轻应激相关病症严重程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