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钙络合型淀粉基微孔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7926.2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6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昌胜;陈芳萍;陈晓龙;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44;A61L15/42;C08B3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祝莲君;雷芳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络合 淀粉 微孔 止血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织损伤修复医用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钙络合型淀粉基微孔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外伤出血是人类生活中常有的事,而因战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引起的急性大出血以及实质性脏器的深部出血是人体受伤后导致死亡、致残和致畸的主要原因。当外伤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据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有近1/3的负伤人员由于出血过多而死亡。美军的一项调查发现:阵亡将士中有90%死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其中1/2死于大出血,1/4在负伤5-10min内就送了命。可见,能否让流血的创面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止血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有效的止血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减少术区积血、利于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对于体表小伤口,人体在自身的凝血因子作用下就可以止血;对于较大面积的出血需采用止血剂进行治疗。可见,研制快速高效的止血剂不仅对于提高战场上伤员存活率和突破战伤救治技术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民用价值。
传统的止血材料主要包括急救包、四头带、止血带和绷带等。这些敷料一般面积小、厚度薄,对于创面虽能起到保护作用,但功能和治疗效果较单一,尤其对大面积伤口以及复合伤、多发伤伤口的覆盖和止血等效果欠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止血材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止血材料主要有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胶原和壳聚糖等。然而,纤维蛋白胶虽有良好的粘合性,但由于其不能压迫止血,无法单独应用于大创面止血,此外因其源自动物和人体的血液,易致过敏和病毒感染[Nagamatsu M,Podratz J,Windebank AJ,Low PA.Neurol Sci.1997,146(2):97-102];明胶海绵的多孔结构使得对血液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并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但其对内脏创伤部位的粘附性较差,且在体内降解吸收性较差,大大地增加了伤口部位感染的风险;壳聚糖虽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和止血作用,但因止血效果有限而对较大出血部位止血效果不很理想。壳聚糖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对人体无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而且具有一定的止血性能,但其自身的止血作用有限,对于广泛性出血创面的止血性能并不显著,常需要复合凝血因子、氯化钙等其他止血剂[Benesch J,Tengvall P.Biomaterials,2002,23:2561;Ishihara M,Nakanishi K,et al.Biomaterials.2001,22(4):165-173]。此外,由于人体内缺乏将其迅速有效降解的酶,尚无法在外科手术中使用。可见,体表出血和一般性的软组织出血已有较为可靠的止血方法,但对实质性脏器创面的治疗仍是外科领域面临的难题。
实质性脏器(如脑、肾脏、肝脏、脾脏等器官)脆性大、血流量十分丰富,缝扎止血对控制其中大血管出血是必要的,但易导致组织切割破损,造成裂口出血或针眼出血;另外,缝扎止血可影响实质性脏器的功能。国内外一直致力研发能对实质脏器迅速止血并且对其功能无影响的止血材料,已经在外科手术和动物实验中初步验证了止血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缺陷,如:奥地利林茨市HafsLund Nycomed医药公司研制开发的Taehocomd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止血速度慢[Parthcni M,Kalogheropoulou C.Karageorgos N,et al.Spine J,2006,6(4):455-458]、Surgical纤维素对神经组织具有毒性[Kheirabadi BS,Field.Ridley A,Pearson R,et al.CJ Surg Res,2002,106(1):99-107];主要成分为介孔沸石的QuickclotTM止血剂,于2002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已有的应用结果表明,QuickclotTM无论在止血效果,还是在提高存活率方面均优于其它止血材料,这主要归因于其特殊的介孔结构、超常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水分的选择性吸收。然而,QuickclotTM虽能在2分钟内快速止血,但价格昂贵。更致命的是,QuickclotTM不能降解,且吸水后放热明显,易引起组织热灼伤[Joseph W.Carraway,Darin Kent,Kelli Young,et al.Resuscitation.2008,78:230-235],根本无法用于体内脏器的深部和大面积止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79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