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及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8387.4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洪建坤;谈刚强;欧阳文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双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16 | 分类号: | F16L11/16;B29C53/5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2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32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凹凸 波纹管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既能有效地提高大口径波纹管强度,又能减轻大口径波纹管重量,同时又能减少大口径波纹管材料的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及制作方法,属波纹管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CN201731192U、名称“大口径双壁波纹水管”, 其管壁由里外两层构成,其内管壁光滑,外管壁为梯形波纹状,内外壁之间的空腔中设置有钢箍,并在外壁梯形底槽与内壁连接为一体。该大口径双壁波纹水管内外壁之间的空腔中设置有钢箍,提高了水管的强度,与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大口径钢塑排水管相比具有整体重量轻、造价低,安装使用方便且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其不足之处:由于波纹管的管壁由内壁和外壁构成,其内壁的抗压强度是通过外壁来增强的,不仅重量大,原材料消耗大,而且抗压强度不均。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既能有效地提高大口径波纹管强度,又能减轻大口径波纹管重量,同时又能减少大口径波纹管材料的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及制作方法。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1、波纹管由带有中空管芯的塑料管螺旋叠加而成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它将现有的双壁波纹水管由双层分体结构,改为整体结构,既逃汰了背景技术中的内壁,又整合了背景技术中的外壁,使整合后的波纹管壁既具有内壁的功能,又具有外壁的功能。因此,不仅承压强度高、制造成本低,而且重量轻、极大地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2、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面呈凹凸面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凹凸不平面犹如在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设置的加强筋点,该加强筋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的强度,而且能够对复合在其面上的塑料层起到相互牵引的作用,迫使塑料层与金属面间粘合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1: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中空管芯壁面呈凹凸状结构,中空管芯内外壁上复合塑料层且带有复合塑料层的中空管芯螺旋叠加成波纹管,构成波纹管的螺旋管壁间熔融密封连接。
技术方案2: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的制作方法,中空管通过申请人制造的大口径聚烯烃缠绕增长管生产线在复合塑料层后直接绕在波纹管成型模上且两波纹面在波纹管成型模的作用下变形、重合、形成波纹管内壁面,而带有中空管芯的塑料管壁间熔融结合形成中空凹凸波纹管外壁面。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开创了单壁中空凹凸波纹管的先例;二是既提高大口径波纹管的强度,又减轻大口径波纹管重量,同时又减少大口径波纹管材料的消耗;三是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面呈凹凸面,当熔融塑料层与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面上的凹凸不平面复合时,其粘接强度好,所形成凹凸定位镦能够将塑料层与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面牢牢连为一体,确保了波纹管在使用中不会发生分层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中空凹凸波纹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中空凹凸波纹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中空管芯2壁面呈凹凸状结构4,中空管芯2内外壁上复合塑料层3且带有复合塑料层3的中空管芯2螺旋叠加成波纹管1,构成波纹管1的螺旋管壁间熔融密封连接。所述中空管芯2为金属管芯或非金属管芯,其制作方法系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叙述。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一种中空凹凸波纹管的制作方法,中空管2通过申请人制造的大口径聚烯烃缠绕增长管生产线在复合塑料层3后直接绕在波纹管成型模上且两波纹面在波纹管成型模的作用下变形、重合、形成波纹管1内壁面,而带有中空管芯2的塑料管壁间熔融结合形成中空凹凸波纹管外壁面。所述中空管芯2壁面呈凹凸状结构4。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设计思路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双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双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83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火焰开坡口机器人自动镭射纠偏系统
- 下一篇:互联网全息协同大系统资源配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