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9272.7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肖嵩;毛凯;卢冀;蔡宁;王晓利;张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L1/16;H04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郭曼;王琦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源节点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获取这N个数据包的丢包模式矩阵,其中N为自然数;
B,源节点分析获取的丢包模式矩阵得到待重传数据包的组合方式;以及
C,源节点根据待重传数据包的组合方式对待重传的数据包进行组合编码得到待重传的编码包,并依次重传编码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这N个数据包的丢包模式矩阵包括:源节点在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根据终端反馈的ACK/NAK建立丢包模式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节点在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根据终端反馈的ACK/NAK建立丢包模式矩阵包括:当源节点每传输完一个数据包,所有终端将利用ACK/NAK同步反馈其丢包情况;源节点在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根据所有终端反馈的ACK/NAK建立丢包模式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节点在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根据终端反馈的ACK/NAK建立丢包模式矩阵包括:当源节点每传输完一个数据包,所有接收所述数据包的终端中的M个终端将利用ACK/NAK同步反馈其丢包情况;源节点在传输完N个数据包后根据上述M个终端反馈的ACK/NAK建立丢包模式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源节点根据终端发送的参考信号从所有终端中选择信号质量最差的M个终端作为反馈ACK/NAK的终端,并通过下行控制信令通知所述M个终端反馈ACK/NAK。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的取值范围为10至15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节点分析获取的丢包模式矩阵得到待重传数据包的组合方式包括:
从丢包模式矩阵中去除元素全部为零的列,得到去零丢包模式矩阵;
将去零丢包模式矩阵分割为两个子矩阵,其中,第一子矩阵每一列对应的编码包是可以组合重传的多个数据包,而第二子矩阵每一列对应的数据包是不能和其他数据包组合重传的数据包;
对经过分割之后的第一子矩阵和第二子矩阵中的列进行进一步合并得到第二丢包模式矩阵和第三子矩阵,其中,合并后的第二丢包模式矩阵的列中的元素最多只有一个等于2;以及
将第三子矩阵中的列合并到第二丢包模式矩阵中,得到反映待重传数据包的组合方式的第三丢包模式矩阵,其中,合并后的列所有元素均小于或等于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丢包模式矩阵中去除元素全部为零的列包括:将丢包模式矩阵Ω中全部元素为零的列提出来组成一个子矩阵ω0;剩下的列组成去零丢包模式矩阵ωα。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去零丢包模式矩阵分割为两个子矩阵包括:
依次选择去零丢包模式矩阵ωα中的列,把从去零丢包模式矩阵ωα中选择的满足下述条件的所有列相加生成列θβk:
条件①没有被其它列选择;
条件②合并后Ri(θβk)≤1;其中,Ri(θβk)表示列向量θβk(1≤k≤K)中第i行元素值;
将选择的列对应的数据包进行以比特模2加为基本运算的组合编码得到编码包Pk,并将相加后的列放入第一子矩阵ωβ中;以及
将不能合并的列放入第二子矩阵ω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27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