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锅压力释放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0131.7 | 申请日: | 201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5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凯兵 |
主分类号: | A47J27/09 | 分类号: | A47J27/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锅 压力 释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压力锅压力释放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性压力锅,一般在锅盖上设有限压阀和浮子阀,目前限压阀只起到超压保护作用,如果限压排气管发生堵塞,限压阀就丧失其应用功能,起不到超压保护的效果,就会有安全隐患,会因压力过大而引起爆炸等危险。目前市场有弹性电压力锅,它通过底部的位移,让密封体之间产生间隙,瞬间泄压,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钢性压力锅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但是该产品也存在不足,由于弹性电压力锅压力释放值的大小取决于弹性部件与压力锅的整体配合。只要某部件存在问题肯定会导致弹性电压力锅的释放压力值偏差较大,在不同的容积的产品压力释放值也不同。并且存在多次泄压现象,不符合目前国标GB4706.19-2008的22.108之规定:压力锅应带有一个非自复位压力或温度敏感的压力释放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安全方便、性能可靠的非自复位压力锅压力释放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力锅压力释放结构,包括锅盖,所述锅盖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上安装有软性密封体,所述软性密封体的中部设有横向的凹槽,凹槽与通孔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软性密封体通过将凹槽嵌入通孔上后,使通孔处于密封状态。
所述软性密封体是由硅胶、橡胶、塑料或软性金属材料做成的实心体,所述软性密封体可以是圆柱体、长方体或异形体。
所述锅盖的顶部安装有与通孔位置相对应的安全防护罩,在所述安全防护罩的顶部或侧边设有压力释放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理,在所述通孔上安装有软性密封体,所述软性密封体通过将凹槽嵌入通孔上后,使通孔处于密封状态,当锅内压力处于正常情况时,所述软性密封体与通孔保持密封,当锅内压力超过安全范围,锅内压力会将软性密封体往上推动,最终使软性密封体发生形变并从通孔内顶出,此时,锅内的高压气体会从通孔排出,一次性完成泄压,从而实现泄压的目的,当泄压完成后,密封体不能自行复位,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必须通过专业人员调试后才能安装,从而避免以往的泄压阀因可自行复位,存在的免重复泄压、密封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密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密封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一种压力锅压力释放结构,包括锅盖1,所述锅盖1上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上安装有软性密封体3,所述软性密封体3的中部设有横向的凹槽31,凹槽31与通孔2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软性密封体3通过将凹槽31嵌入通孔2上后,使通孔2处于密封状态。
根据实际需要,所述软性密封体3是由硅胶、橡胶、塑料或软性金属材料做成的实心体,所述软性密封体3可以是圆柱体、长方体或异形体。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优化,为了避免软性密封体3在高压气体的推动下从通孔2内弹出时误伤人体,在所述锅盖1的顶部安装有与通孔2位置相对应的安全防护罩4,所以密封体会被安全防护罩4遮挡,另外,为了缓释锅内高压气体排放时的冲击力,在所述安全防护罩4的顶部或侧边设有若干个压力释放孔41。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当锅内压力处于正常情况时,所述软性密封体3与通孔2保持密封,当锅内压力超过安全范围,锅内压力会将软性密封体3往上推动,最终使软性密封体3发生形变并从通孔2内顶出,此时,锅内的高压气体会从通孔2排出,一次性完成泄压,从而实现泄压的目的,当泄压完成后,密封体3不能自行复位,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必须通过专业人员调试后才能安装,从而避免以往的泄压阀因可自行复位,存在的免重复泄压、密封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安全隐患。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凯兵,未经黄凯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01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