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防伪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0486.6 | 申请日: | 2012-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0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胡涛涛;吴小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防伪 技术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防伪技术。
背景技术
由于茶叶本身的特殊性,人们要想区分不同品牌的茶叶,往往仅能凭借茶叶的外包装作出判断。例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茶的市场品牌至少有几十种,去除茶叶包装后,仅从茶叶冲泡后的外观、口感、色泽等方面,一般人是很难分辨他们是归属哪个品牌的,这就导致茶叶市场上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现象的泛滥。针对这一情况,本发明从茶叶加工的源头入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茶叶防伪技术。通过本技术加工的茶叶,可以让人们能够方便地在茶叶冲泡后,从茶叶的外观上分辨出所饮用茶叶的不同品牌。据文献调查,在本发明之前的茶叶制作工艺中,均没有这方面的发明创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难以区分不同品牌茶叶的现状,提出一种茶叶防伪技术。
本发明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茶叶加工的传统流程中,使用具有特定图形的模具,使所加工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外观标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让人们能够方便地在茶叶冲泡后,分辨出所饮用茶叶的不同品牌,以减少或杜绝茶叶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加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步,摊青:将鲜叶摊放7~10小时,以鲜叶变软,失水30%以上,散发青香为准,摊放厚度控制在2厘米以内;
第二步,压印:在摊开的茶叶叶面上,使用具有特定图形的铜制模具在茶叶上印下痕迹;
第三步,揉捻:采用小型茶叶揉捻机,进行适当的揉捻,成条造型后摊放;
第四步,干燥: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
第五步,比例混合及包装。
本发明的图1内容、相关说明及其实施例,均以传统绿茶的加工工艺为示范样板。
实施例:
在“摊青-压印-揉捻-干燥-成品及储藏”五个加工步骤里,“压印”是本发明的技术创新点。试验样品或茶叶精品可以手工压印;批产茶叶的压印工序可以结合揉捻工序,在改造后的茶叶揉捻机上进行。本实施例采用的是铜制模具手工压印。
由于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增加压印工序后,提高了茶叶生产成本,因此可以按照“一等品有压印的茶叶占30%,二等品有压印的占15%,三等品有压印的占5%”的方式控制成本。因此,茶叶的“比例混合及包装”工序是本发明的成本控制手段。本实施例使用2千克鲜叶,通过整个图1要求的工艺流程后,制成0.5千克带有模具印记的茶叶成品。在与同档次无模具印记的1千克茶叶成品混合后,最终制成了1.5千克具有防伪功能的绿茶。
本发明不适用于成品为碎叶形状的茶叶生产。
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的简单更改和替换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04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扁豆蜜饯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桑叶粉面包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