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身份认证功能的移动智能卡系统及安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0935.7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9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潘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铁军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7F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身份 认证 功能 移动 智能卡 系统 安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智能卡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身份认证功能的移动智能卡系统及安全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我国9.5亿的手机用户,5.5亿的互联网市场,80%以上的手机消费者希望把公交卡、银行卡、水电卡都集成到手机上,在这种情况下拥有50%以上的移动手机集成了钱包的功能,所以选择手机和智能卡为载体创新业务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惠及百姓。
移动智能卡系统是智能卡在手机上的应用,随着银行推出MicroSD金融IC卡,移动智能卡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开发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智能卡系统势在必行。央行2011年3.15日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并明确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应在2011年6月底前开始发行金融IC卡,同时所有直联POS机要能受理金融IC卡,这为发展移动智能卡系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MicroSD金融IC卡与市民卡的结合产生了新型的移动智能卡,将泛在的移动金融业务与区域行业特色应用相结合,优势互补,既满足了各行业应用的快速稳定部署,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成本,推动移动智能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多行业应用、跨行业融合。但目前,由于采用RF-SIM技术的移动智能卡受限于移动运营商的控制,不易展开,而且SIM卡相对有限的存储资源,越来越不适应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量存储的需求,因此,结合SIM和SD卡功能的新型移动智能卡及其外围设备成为研究的热点。2006年5月17日公开的200410036263.4号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无线射频通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及相配套的外围处理装置,该卡符合ISO7816标准,能完全实现常规SIM/UIM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在此基础上,卡体内还增设有射频收发天线以及射频收发电路,卡中CPU的控制软件一方面利用射频功能与相配套的外围处理装置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短距离数据通信,利用手机的STK功能来控制手机的屏幕和键盘。该方案采用SIM作为移动智能卡,受制于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金融业务方面不易推广,不仅STK简单的用户界面难以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且有限的SIM存储资源难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量存储的需要,因此,平台独立的大容量、高保密移动智能卡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跨行业应用集成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台独立、大容量、高保密且带身份认证功能的移动智能卡系统及安全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一种带身份认证功能的移动智能卡系统,它包括移动终端和安全设备;所述的移动终端是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安全设备包括一卡体以及胶封在卡体内的卡内电路;卡体上设有符合ISO7816标准并与所述移动终端卡座匹配使用的铜制接口;卡体电路包括CPU和存储器,实现常规SIM/SD卡的各种功能,SIM还存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所需的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体内还包括有实现身份认证功能的SIM和实现大量数据存储的SD,SIM/SD与卡内电路的CPU相连接,所述安全设备通过所述铜制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相连接;卡内电路的CPU能通过所述移动终端与外部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通信过程所产生的信息显示和键盘输入、触摸屏输入通过移动终端的输入输出功能实现。所述安全设备是一种双界面的移动智能卡,一面为SIM接口,另一面为SD接口,SIM和SD通过集成电路技术或贴膜技术相结合。
2、一种与上述带身份认证功能的移动智能卡系统相配套使用的外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个SIM发卡装置和一个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客户端;至少一个用于对收发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CPU中央处理器,至少一个与主服务器进行数据在线交换的网络接口或离线交换数据的数据交换接口,其客户端和主服务器与前述带身份认证功能的SIM经过身份认证,实现各种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铁军,未经潘铁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09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