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膜、偏振片、图像显示器和制备防眩膜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24907.2 申请日: 2012-01-31
公开(公告)号: CN102621606A 公开(公告)日: 2012-08-01
发明(设计)人: 铃木雅明;茨木绚子;水贝欣树;朝仓彻也;国安谕司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G02B5/02 分类号: G02B5/02;G02B1/11;G02B5/30
代理公司: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于辉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眩膜 偏振 图像 显示器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申请基于2011年1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019330号,并根据35U.S.C.§119要求其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膜、偏振片、图像显示器和制备防眩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各种图像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和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在其表面上使用防眩膜和防眩防反射膜,以防止由于外部光线的反射和图像的眩光导致的对比度变差。随着这样的图像显示器在办公室和家庭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改善显示器的防眩性质防止室内荧光灯和观看者的图像进入和映照在显示器的表面。此外,要求在明亮的地方显示器对比度的进一步改善(参见例如JP-A-2005-316450)。

防眩膜利用防眩功能和光散射功能,所述防眩功能通过将透光性颗粒添加至防眩层从而在防眩层表面形成不规则体而导致光的散射(表面散射),所述光散射功能通过防眩层中存在的透光性颗粒和透光性树脂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异而发生(内散射)。

在表面散射用于使防眩膜具有防眩功能的情况下,图像显示器表面可能看起来是浅褐色,这使黑色的生动性变差,并且使由于表面不规则体而由它们的透镜效应导致的眩光变糟。

将内散射用于改善眩光和对比度的观看角度性质等。然而,过大的内散射导致显示对比度变差。同时,小的内散射不足以克服由于表面不规则性而产生的眩光。在两种情况下,内散射都面对两难的问题。

JP-A-2010-191412和JP-A-2010-256850描述了防眩膜,其用于抑制图像的眩光,不带来任何超过防止涂覆膜被增白所需的防眩性质,从而抑制对比度的变差。这些文献还描述了用于制备防眩膜的多个因素,例如优选的粒径、厚度、光雾度值和不规则形状(Sm值)。然而,在光雾度为5%或更低的极低的区域,眩光极大地变化,这取决于涂覆膜中存在的颗粒的聚集和位置。由于这些原因,因此很难说JP-A-2010-191412和JP-A-2010-256850中描述的防眩膜具有足够抑制眩光的能力。具体而言,JP-A-2010-191412描述了在1.0%至5.0%的光雾度值和10μm至150μm的Sm值(不规则体之间的平均间隔)下可以克服眩光。由于Sm值是通过将不规则体之间的间隔平均而计算,因此在相同的Sm值下可能有许多表面形状。因此,尽管设计了1.0%至5.0%的光雾度值和10μm至150μm的Sm值,但防眩膜不必然具有足以抑制眩光的能力。此外,JP-A-2010-256850定义了十点平均粗糙度和中心线平均粗糙度。由于与JP-A-2010-191412中相同的原因,眩光不能被充分地控制。如同从上述内容可知晓的,背景技术中的防眩设计未能成功地获得能够在足够地获得高对比度的同时抑制眩光的防眩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对比度并抑制眩光的防眩膜。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使用所述防眩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器。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制备所述防眩膜的方法。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防眩膜,其包括:透明支持体;和由包含可固化的树脂化合物(A)和透光性颗粒(B)的组合物形成的防眩层,

其中

所述防眩层具有厚度,其中通过用所述厚度除以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平均颗粒直径获得的数值为1.1-3.0,

所述防眩膜的总光雾度值为0.5%-5.0%且内光雾度值为1.5%或更低,且

所述透光性颗粒(B)在所述防眩层中的上分布比例通过下式计算为45%-99%:

上分布比例(%)=(在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自所述防眩层的中心起与所述透明支持体侧相反的一侧的50%区域中存在的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数目)/(所述防眩层中存在的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总数目)×100。

<2>如项目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上分布比例为70%-99%。

<3>如项目<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平均颗粒直径为2.0μm至6.0μm。

<4>如项目<1>至<3>之一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防眩层中的透光性颗粒(B)的颗粒聚集程度通过下式计算为1.0-2.0:

颗粒聚集程度=(面内方向中所述防眩层中存在的所述透光性颗粒(B)的总数目)/(该面内方向中所述防眩层中存在的由所述透光性颗粒形成的域的数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49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