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节气体压力的减压阀结构及其调节气体压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4964.0 | 申请日: | 2012-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潘艺园;陈荣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派克汉尼汾空调制冷设备(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0 | 分类号: | F16K1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顾吉云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气体 压力 减压阀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压力调节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调节气体压力的减压阀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了调节气体压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调节气体压力的减压阀结构一般为手动调压装置,当需要输出一定数值的气体压力时,需要通过人工调节才能获得减压后的所需压力,其调压过程复杂、时间久,当调压到某一压力值时,则对应的截流口则为固定状态;当进气压力变化时,出口压力也会相应的变化不能使出口压力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节气体压力的减压阀结构,其使得调压过程简单、时间短,且当进气压力变化时,出口压力也会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种调节气体压力的减压阀结构,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阀芯体的压力输入口、压力输出口和端部密封塞,所述端部密封塞位于所述阀芯体的压力输出口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体中部开有大气连通口,所述阀芯体内部设置有压力平衡轴,所述阀芯体的内壁分别与所述压力平衡轴的外缘面、端部密封塞的内壁配合形成压力输入腔、大气连通腔、压力输出腔,三个腔体通过密封件密封隔绝,压力输入口、大气连通口、压力输出口分别对应连通所述压力输入腔、大气连通腔、压力输出腔,所述压力平衡轴内设置有贯通的流道,所述流道一端为进气孔、另一端为出气孔,所述进气孔距离所述阀芯体的压力输入口一侧的内壁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为节流口,所述压力输入腔连通所述节流口,所述节流口连通所述进气孔,出气孔连通所述压力输出腔,所述压力平衡轴的大口端为凸台结构,所述大气连通腔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顶装凸台结构的端面、阀芯体的内壁。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口的尺寸A范围为0.1 mm ~6mm;
所述凸台结构的外环圆面套装有膜片,膜片的外环面贴合所述阀芯体的内壁;
O型圈套装于压力平衡轴,所述O型圈位于压力输入口、大气连通口之间,所述O型圈的外端面贴合所述阀芯体的内壁,导向环套装于所述压力平衡轴,所述导向环的凸台结构贴合所述阀芯体的内壁;
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顶装所述压力平衡轴的凸台结构的端面、导向环的凸台结构的端面;
所述端部密封塞包括堵头、O型圈、卡簧,所述堵头通过螺纹紧固连接所述阀芯体的压力输出口一侧,所述O型圈塞装于堵头的凹槽内并紧贴所述阀芯体内壁,所述卡簧卡于所述堵头的尾部、阀芯体的堵头限位凹槽。
一种调节气体压力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阀芯体的压力输入口、压力输出口,其特征在于:输入压力经过所述压力输入口后进入节流口,之后经过压力平衡轴的连接流道通往所述压力输出口,压力输出口的出口压力P2作用于压力平衡轴的凸台结构的力F2等于大气压力作用于压力平衡轴的凸台结构的力F0与弹簧的弹力F之和,当输入口压力P1变大或变小时,出口压力P2也随之变化,F2对应变化,进而使得压力平衡轴往力小一侧移动,此时节流口对应的变小或变大,使得F2对应减小或变大,同时F相应增大或减小,完成动态平衡,使得出口压力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后,调节气体压力时,只需装上合适的弹簧,输入压力经过节流口、流道后变为出口压力,通过压力平衡轴的移动,使得节流口变大或变小,对应弹簧的弹力变小或变大,完成动态平衡,其调压过程简单、时间短,且当进气压力变化时,出口压力也会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方法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3是进气压力P1经调压后与压力P2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派克汉尼汾空调制冷设备(无锡)有限公司,未经派克汉尼汾空调制冷设备(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4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通道微波旋转关节
- 下一篇: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