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5150.9 | 申请日: | 2012-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7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程敬义;陈厚琦;郑琨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有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14;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朱振德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电池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尤其是适于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散热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生活中因电子产品而为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之处,特别是可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或电动车辆等相关产品,为了使这些电子或电气产品能够正常运作,电池的存在就显得相当重要。况且,随着使用者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时间拉长,相对的电池可使用的电力寿命亦需要增加,适应这样的需求,同时又兼具环保性,高效率的充电电池最能符合需求。
无可避免的,高效率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电池材料(如锂电子)在进行离子交换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内部的工作温度增加,进而产生热阻效应,进而拉低其充电或放电的工作效电,因此,为使其工作温度保持稳定,电池的散热对策无疑成为电池效电的一项重要关键。然而,目前的电池结构,是设有一置设于本体内部的电池芯,该电池芯所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于本体上,再由本体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作用以进行散热,但电池芯与本体的套合呈松配套合,使用时虽然有空气流动与本体的外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但电池芯与本体接触的面积有限,故造成热交换作用的效率不足,致使后续产生的热量累积于电池本体内部,造成内部的工作温度和热阻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其充电或放电效能,殊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散热电池模组。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包含一金属外壳、至少一电池芯及弹性体,金属外壳围设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一侧为一开口,开口配置有顶盖,顶盖具有复数剖槽,电池芯置于容置空间内,该电池芯的顶部设有正、负极极性突片,正、负极极性突片穿露出剖槽外,弹性体插置于电池芯的一侧边,弹性体顶抵电池芯,令电池芯大面积靠抵于金属外壳。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随电量使用需求而加以增减的散热电池模组。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利用导热性较佳的金属外壳来容置电池芯,有效改善常用塑胶外壳不具导热性的缺点。
2、通过一弹性体的置设,令容置于金属外壳的电池芯可以大面积接触金属外壳,使电池芯作动所生的热能,得以通过大面积接触更快传递至金属外壳。
3、弹性体不仅提供抵顶之力,使电池芯与金属外壳大面积接触,同时弹性体内含有导热介质,更可进一步将电池芯的热量向外传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元件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横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散热电池模组 11、容置盒
12、开口 13、散热鳍片
14、顶盖 15、极片
16、极片 16′、极片
17、锯齿状突部 18、弹性体
19、电池芯 20、极性突片
20′、极性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图1、图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元件分解图及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本发明的散热电池模组1包含一金属外壳11、至少一电池芯19及一弹性体18。
该金属外壳11为铝或铝合金材质,其围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一侧为一开口12,该开口12配置有一顶盖14,该顶盖14具有复数剖槽,此外,该金属外壳11周缘具有复数结合孔,金属外壳11的相对二侧边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3,顶盖14上并设有三个极片15、16、16′,此些极片15、16、16′上设有复数剖槽。
电池芯19的顶部设有正、负极极性突片20、20′,电池芯19置于金属外壳11的容置空间内,且该正、负极极性突片20、20′穿露出该些剖槽外;本实施例设置有四个电池芯19,该顶盖14上的剖槽的位置及数量配合电池芯19的极性突片20、20′的位置与数量而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有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有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51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