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主料煤和辅助固体料混合物为原料的煤干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5476.1 | 申请日: | 201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何巨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巨堂 |
主分类号: | C10B53/04 | 分类号: | C10B53/04;C10B47/18;C10B4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料 辅助 固体 混合物 原料 干馏 方法 | ||
1.一种以主料煤和辅助固体料混合物为原料的煤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与主料煤F粒度、密度高度接近的低气化率固体掺混料C与主料煤F混合均匀后所得固体混合物HL用作煤干馏过程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与主料煤F粒度高度接近的焦炭用作固体掺混料C与主料煤F混合均匀后所得固体混合物HL用作煤干馏过程原料,原料HL中固体掺混料C重量含量为0.1~0.9;煤干馏过程为内热式煤干馏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煤干馏过程为内热式煤干馏过程,包括炭化炉和炭化室载热组分内循环系统,炭化炉包括煤的炭化室和可能存在的燃料气燃烧室;在炭化室内,按照煤料的前进路线,划分为第一段即煤预热段(或称气体冷却段)、第二段即煤炭化段、第三段即炭冷却段(或称气体预热段);在第三段区域,包含炭化室载热组分的第一路气体与二段过程料接触换热回收其热量升温后成为三段过程气,三段过程料离开三段区域;在第二段区域,三段过程气及存在的燃烧室烟气,与一段过程料进行气固直接接触发生炭化作用,二段过程料离开第二段区域进入第三段区域,二段过程气离开第二段区域进入第一段区域;在第一段区域,二段过程气与自外部加入的煤料接触加热煤料传递热量冷却并混入一段产生气后成为一段产品气(粗煤气),煤料升温后成为一段过程料进入第二段区域;粗煤气排出炭化炉;炭产品ZCT排出炭化炉;在粗煤气冷却分离部分,冷却并分离排出炭化炉的粗煤气得到离环煤气、煤焦油、含焦油污水;至少一部分基于粗煤气的气体物流返回炭化室用作炭化室载热组分,构成干馏部分炭化室载热组分内循环;
将自产炭产品ZCT用作固体掺混料C与主料煤F混合均匀后用作煤干馏过程原料HL。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原料HL中固体掺混料C重量含量为0.2~0.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原料HL中固体掺混料C重量含量为0.3~0.7。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炉内气相操作压力PV大于0.20MPa(绝对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炉内气相操作压力PV为0.40~3.0MPa(绝对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室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500~9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室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550~80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室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600~75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炭化室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600~700℃。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炭化室内,所述煤料为不粘结煤或弱粘结煤,炭产品为半焦(即兰炭),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550~850℃,循环载热气体积流率与煤料体积流率之比为150~450标准立方米/立方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炭化室内,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550~800℃,循环载热气体积流率与煤料体积流率之比为200~400标准立方米/立方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炭化室内,煤炭化段操作温度为600~700℃,循环载热气体积流率与煤料体积流率之比为250~350标准立方米/立方米。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煤料加料料锁系统、耐压干馏炉、加压燃烧室、炭料出炉料锁系统、干式熄焦系统。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炭化室内,所述煤料为不粘结煤或弱粘结煤,粒度为25~10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炭化室内,所述煤料粒度为10~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巨堂,未经何巨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547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