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定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7476.5 | 申请日: | 201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0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姿;邓宏卫;陈智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10 | 分类号: | G01N11/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混凝土 凝结 时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装置。
背景技术
至今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主要利用贯入阻力法测定混凝土凝结时间。所使用的仪器称为混凝土贯入阻力仪。其原理是:选择不同的贯入针,测定贯入针压入混凝土固定深度所需的力的大小。由于贯入针的进入会受到粗骨料的影响,试验规程中规定要用5mm的筛尽快从混凝土拌合物中筛取砂浆,实际上对砂浆进行凝结时间测试。试验过程中还会依据砂浆的凝结、硬化进程调整选用不同截面积的贯入针。以单位面积贯入阻力为纵坐标,以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单位面积贯入阻力与测试时间的关系曲线,经3.5MPa和28MPa画两条平行横坐标的直线,则直线与曲线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该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外加剂、不同混凝土配合比以及不同气温环境下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的试验。
但是,现在使用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贯入针贯入混凝土中受到的阻力是一个合力,既有贯入针下端面受到的阻力,还有贯入针侧表面的摩擦阻力;由于混凝土中粗骨料的分布、大小直接影响贯入针端面贯入的阻力大小,为了减小误差,只能用于测定水泥、砂浆的凝结时间,而不能用于新拌混凝土的测量;(2)贯入针贯入混凝土试样的过程中,贯入针挤压混凝土,被挤压的混凝土向贯入针周边扩散,贯入针周边的混凝土密度增加,由于,挤压混凝土的作用力与混凝土试样的各组分的比例、粒径大小及密度有关。因此,贯入针贯入阻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凝结时间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是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砂浆的凝结时间的方法作为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测定,存在测定结果不准确,而现有技术又没有专一测定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装置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测定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测定新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装置包括底座、横梁、长方体容器、盖板、钢球、弹簧、紧固件、钢环、电子秤、传动部件、两个立柱和多个钢柱,两个立柱并列设置在底座上,两个立柱的下端面分别与底座的上端面连接,两个立柱的上端面连接有横梁,两个立柱之间的底座上水平设置有长方体容器,长方体容器的长侧面与横梁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长方体容器的底部外表面位于底座的上端面上,所述的长方体容器的开口处的两个外侧面上沿长方体容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外边缘,两个外边缘的长度与长方体容器的长侧面的长边的长度相同且二者制成一体,两个立柱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凹槽,外边缘可沿凹槽水平滑动,两个凹槽中的任意一个凹槽的底面中部上加工有一个与立柱相垂直的长条螺纹孔,紧固件与长条螺纹孔连接,与长条螺纹孔相接触的外边缘的侧面上沿长方体容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半球形凹坑,长方体容器的上端面设置有盖板,盖板的四个侧面贴靠在长方体容器的四个内侧面上,盖板的上端面中部沿盖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半球形凹坑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设置,钢球设置在长条螺纹孔内并通过装在长条螺纹孔内的且与紧固件接触的弹簧顶靠在半球形凹坑内,每个第一通孔内连接有一个与第一通孔的外径相配合的钢柱,每个凹坑的中心线与相应的钢柱的轴线垂直相交,每个钢柱的下端置于长方体容器内的底部的端面上,每个钢柱的上端连接有一个钢环,电子秤的下端与钢环连接,横梁的中部设置有传动部件,传动部件与电子秤的上端连接,所述的传动部件的传动可使电子秤升降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装置替代只能采用测定砂浆的凝结时间的方法来测定新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可实现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的测定;(2)通过测定钢柱从混凝土中拔出的力而不是目前测试方法中的贯入阻力,结构简单,受力简单,减小了贯入阻力法中砂浆局部的不均匀性对端面上的贯入阻力的影响,用于水泥、砂浆以及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的测定,测定结果准确可靠;(3)精度高,用电子秤测力,测力误差为±5g。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74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