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临床诊断的眼底成像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2183.6 | 申请日: | 201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5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3/14 | 分类号: | A61B3/14;A61B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临床 诊断 眼底 成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底成像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临床诊断,设计紧凑使用方便的眼底成像设备,该设备能在30°-60°角范围内对人眼视网膜进行扫描成像,获取眼底全视场图像信息,为眼底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背景技术
眼底成像设备,一直是眼科疾病诊疗领域的重要科学与临床仪器,是协助眼科医生进行眼底疾病诊疗的重要辅助设备;1999年美国专利US5892569、US5923399、US3944341等都提出了通过扫描成像获取人眼视网膜相关图像的信息,也提出了实现宽视场眼底成像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专利号为US5825533(1998)的发明专利提出通过两个独立的扫描振镜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同步扫描,以实现共焦扫描成像。但该专利仅给出了简单的二维扫描基本原理,没有提到大视场扫描的概念,专利号分别为US5491524、US7489405B2的发明专利,提出了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的基本原理性装置,但没有提出像差校正的概念,无法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功能,更没有解决大视场与高分辨率成像共存的问题。
中国专利ZL99115053.8(1999)的发明专利等,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视网膜成像装置,但该装置是通过眼底照相的原理来实现视网膜成像,尚无法输出视频图像信息。专利号ZL200810055977.8给出了一种接触式眼底照相系统,是通过发光二极管等宽带光源照明眼底,图像分辨率不高,而且接触式成像会让病人有诸多不适。
当前国际国内的眼底成像设备,比如眼底照相机,成像视场在45°角范围,但成像分辨率不高、不能连续拍摄且无法实时眼底造影,比如德国眼底扫描成像系统,成像视场在30°左右,但成像分辨率不高,且人眼瞳孔处的照明光束功率较大,尤其是低照度光束或者病人眼底浑浊光学透过率低等条件下,无法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综上所述可知,现有的眼底成像设备存在成像视场小、分辨率不高,不能视频成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亟需改进。
对比国际国内在眼底成像领域的技术成果,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临床诊断的眼底成像设备,在光学扫描成像与共焦信号提取等基本原理基础上,提出通过设置光信号增益器来增强视网膜返回信号光,降低电子增益过程所引入的电子噪声,大幅增强图像信噪比,尤其在低功率照明光束和病人眼球浑浊等光信号较弱条件下,获得好的眼底图像,通过光纤输入输出的设计使得系统更加紧凑,更加适合临床应用。在保证临床应用前提下,本发明所述设备能达到较好的光学成像质量,满足临床眼底疾病诊断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
1)克服传统眼底照相机只能单次拍摄而无法获得视频眼底图像的问题,本发明设备将通过实时视频输出人眼视网膜活体图像;
2)克服传统眼底照相机单次曝光图像分辨率严重不够的问题,本发明设备将通过共焦扫描技术排除视网膜反射回信号的杂散光,获取高分辨率眼底图像;
3)克服传统眼底照相机仪器设备过于庞大而不适合便携的问题,本发明设备通过光纤输入照明光束、光纤输出信号光束等技术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紧凑,使用临床诊断;
4)克服传统眼底成像系统如眼科OCT、眼底照相机和普通共焦扫描仪器的信号微弱问题,本发明设备通过光信号增益器来直接对光信号放大,降低入射激光功率要求,减少电子噪声,是的图像信噪比更高,且病例就诊更舒适。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用于临床诊断的眼底成像设备,由光源组件、二维扫描组件、中继透镜组件、视场靶标组件和探测器组件构成。主要技术方案描述如下:
1)通过采取光纤输入照明光束、光纤输出信号光束等技术方案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紧凑,适用临床;
2)通过二维扫描组件与中继透镜组件的面扫描,采取共焦扫描与信号探测方案,使得该发明设备能获取更高的图像信噪比;
3)通过引入光信号增益器的技术方案,实现光信号的直接放大(而不是对光电转换后的电信号放大)方案,使得图像信噪比更高眼底图像更清晰
一种用于临床诊断的眼底成像设备,通过采取以上三种主要技术方案,实现眼底二维扫描,且扫描成像视场为45°,系统设计便携小巧,适合临床诊断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21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