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密封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6267.7 | 申请日: | 200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上田哲也;白泽敬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3/538 | 分类号: | H01L23/538;H01L23/433;H01L23/495;H01L25/11;H01L25/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闫小龙;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密封 半导体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树脂密封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号:200910006437.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密封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将多个半导体开关元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一体地进行树脂密封,由此,缩小安装面积。
背景技术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或功率MOSFET等是被广泛使用于电力的转换或马达控制的半导体开关元件。作为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元件的装置的一例,参照图25对使用IGBT的三相交流反相器电路(inverter circuit)进行说明。
三相交流反相器电路301具备U相302、V相304、W相306。并且,U相302、V相304、W相306分别具备上支路(upper arm)310和下支路(lower arm)312。上支路310具备IGBT314和与其并联连接的续流二极管316。下支路312也同样地具备IGBT318和与其并联连接的续流二极管320。并且,U相302与高电压直流电源连接,进行从控制电路传送的控制信号的开关,并向负载322传送交流成分。并且,V相304、W相306也与U相302相同。
这样,利用多个IGBT(半导体开关元件)的装置通过树脂密封进行安装的情况较多。例如,如图26所示那样安装上述的三相交流反相器电路301的U相302。在图26中,将第一导体电极334以及第二导体电极332配置在绝缘衬底335上。
在第一导体电极334上,以已经描述了的上支路的IGBT314的集电极和续流二极管316的阴极连接的方式,配置IGBT314和续流二极管316。另一方面,在第二导体电极332上,以已经描述了的下支路的IGBT318的集电极和续流二极管320的阴极连接的方式,配置IGBT318和续流二极管320。配置在第一导体电极334以及第二导体电极332上的元件利用引线布线308进行预定的连接,从而实现图25的连接。
并且,在图26中,从控制端子338提供IGBT314的控制信号,从控制端子340提供IGBT318的控制信号。
搭载有元件的绝缘衬底被树脂密封的情况很多。参照图27到图32概括说明一般的树脂密封的工艺。如图27所示,此处应该被树脂密封的结构即插入物360被配置在由上模具350和下模具352形成的腔357中。向腔内部提供模塑树脂(molding resin)的树脂块(resin tablet)356和塞子(plunger)354被配置在下模具352的一部分上。
其次,如图28所示,利用上模具350和下模具352进行紧固。此时,上、下模具将应该被提供给腔内的模塑树脂进行加热,降低树脂粘度。其次,塞子354向腔内部方向进行移动,将模塑树脂注入到腔内部(图29)。并且,使上模具350、下模具352温度下降,使腔内的模塑树脂358硬化(图30)。最后,将上模具350及下模具352从上述的被硬化了的模塑树脂上取下(图31)并且进行所希望的切断等,树脂密封结束(图32)。
对于上述的树脂密封的方法来说,即使插入物的厚度具有制造偏差,该偏差若在规定的范围内,则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树脂密封。但是,在这样的树脂密封的方法中,存在散热特性的提高不充分这一问题。此外,也不能满足缩小安装面积的要求,要求进行改善。
为了缩小树脂密封型半导体装置的安装面积,在树脂密封型半导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将半导体元件进行重叠配置。即,在上述的三相交流反相器的例子中,存在在以在构成在U相、V相、W相的任意一个中所使用的下支路的IGBT上装载构成该上支路的IGBT的方式进行重叠的状态下进行树脂密封的情况(专利文献1-9),由此,与在如图26所示的平坦的表面(衬底)上搭载了元件的情况进行比较,能够将安装面积缩小至大约一半左右。
专利文献1:特开2006-0495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1349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193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2-02625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4-047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5-064116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5-064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2005-333008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62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