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部件隔吸声性能评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6352.3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5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夏;张军;孙义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部件 吸声 性能 评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声学性能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乘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汽车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也日益受到各大汽车企业的重视。车用声学材料及板件材料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车内噪音振动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目前声学材料及板件材料的隔吸音性能是保证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NVH行业拥有许多测试声学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软件,如驻波管、声源、BK软件等测试材料的吸音系数,但其取材面积小、并且不能主观感受材料的隔吸音性能。主客观评价相结合是评价汽车NVH性能的较好方式,固单从客观测试数据上进行分析不够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部件材料隔吸音性能主客观评价装置,其既能通过仪器客观记录测量所测部件的隔吸音性能,也能通过肉耳主观感受所测部件的隔吸音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身部件隔吸声性能评价装置,包括前置接收器、与前置接收器的输出端连接的电脑测试系统、以及与前置接收器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第二麦克风,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箱体,该箱体由顶面、底面、前面、后面的四块面板以及左侧的体积声源和右侧的活动盖板围成,在所述活动盖板的中部设有开孔;第一麦克风设置在面板上,其受音端伸入箱体内,第二麦克风设置在箱体外,其受音端正对活动盖板。在前面和后面的两块面板的右端上对称设有导槽,活动盖板通过该导槽与箱体连接。在体积声源与面板接触位置设置密封材料。在所述活动盖板的顶部设置提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活动盖板通过导槽可以从箱体上卸下或装配,当卸下活动盖板时,观察者在箱体外听到体积声源发出的声音,然后装上活动盖板,再通过肉耳听到经活动盖板上的车身部件吸收后传出的声音,便实现了主观感受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的目的。另一方面,装上活动盖板后,使体积声源发声,第一麦克风接收到箱体内的声音信号,第二麦克风接收到箱体外的声音信号,再通过前置接收器将两个信号输送到电脑测试系统中,即能记录、测算车身部件的隔吸音性能,故也实现了客观测试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箱体的示意图;
图2是活动盖板的示意图;
图3是活动盖板与导槽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主观感受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的实施方式图;
图5是客观测试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的实施方式图;
图6是单独测试固体声学材料的实施方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车身部件隔吸声性能评价装置,包括前置接收器10、与前置接收器的输出端连接的电脑测试系统9、以及与前置接收器10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麦克风8a、第二麦克风8b,该装置还包括箱体,该箱体由顶面、底面、前面、后面的四块面板1以及左侧的体积声源4和右侧的活动盖板2围成,并确保各个面间密封良好,在所述活动盖板2的中部设有开孔2a,将待测车身部件设置在该开孔2a内;第一麦克风8a设置在顶面的面板1上,其受音端伸入箱体内,第二麦克风8b设置在箱体外,其受音端正对活动盖板2。在前面和后面的两块面板1的右端上对称设有导槽7,活动盖板2通过该导槽7与箱体连接。在体积声源4与面板1接触位置设置密封材料3。为方便装卸,在所述活动盖板2的顶部设置提手2b。
如图4所示,在运用该实施例对车身部件进行主观感受时,将车身部件设置在活动盖板的开孔2a中,观察者在箱体外同一位置,分别听辨装上活动盖板和无活动盖板时体积声源发出的声音,便可主观的得出两种状态下的声音差别,感受车身部件的隔吸音性能。
如图5所示,在运用该实施例对车身部件进行客观记录、测试时,将车身部件设置在活动盖板的开孔2a中,并将活动盖板装在箱体上,将第二麦克风8b设置在正对活动盖板的位置,在本实施中麦克风8b和活动盖板的距离为1m,然后开启体积声源4,即可在电脑测试系统9上得出第一和第二麦克风的信号差异,便得到了准确的车身部件隔吸音性能。
实施例二,在单独测试固体声学材料时,如图6所示,因所测固体声学材料的面积较大,固活动盖板上的开孔2c较大,其余实施方式和技术特征均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63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