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气浮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7700.9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孙连军;孙涛;黄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工源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浮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生物气浮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净水是指设法在水中通入或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其粘附于杂质絮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并依靠浮力使其上浮至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水小得多,只有水的1/775,因此粘附了一定数量微气泡的絮粒,其上浮速度比原絮粒的下沉速度快得多,从而造成气浮法比沉淀法的分离时间短得多。另外,气浮法不仅在去浊、去色方面优于沉淀池,而且在降低污染水源中的COD、木质素以及提高水中溶解氧方面都有独特的优点。比沉淀池造价低,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
生物滤池是在好氧条件下利用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水中可生物降解物质进行去除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滤池有普通生物滤池(滴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等。其原理是:在生物滤池中,污水通过布水器均匀的分布在滤池表面,在重力作用下,以滴状喷洒下落,一部分被吸附于滤料表面,成为呈薄膜状的附着水层,另一部分则以薄膜的形式渗流过滤层,成为流动水层,最后到达排水系统,流出池外。污水流过滤床时,滤料截留了污水中的悬浮物,同时把污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吸附在自己的表面,其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利用以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又进一步吸附了污水中呈悬浮、胶体和溶解状态的物质,逐渐形成了生物膜。生物膜成熟后,栖息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即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氧化作用,同时进水中的污染物与滤池滤料接触产生的物化和生化作用,也可以使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得到有效去除,使污水得到净化。生物滤池运行过程中,水力负荷、有机物负荷以及供氧条件是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上述分析,生物滤池为好氧处理工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前段处理工艺(气浮)出水中的溶解氧,则可减少曝气量,降低能耗,因此其可被视为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高效低耗水质净化处理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机地将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结合起来,提供平流式生物气浮处理装置,其有效地利用传统气浮池的固液分离功能,又能够创造性地将传统气浮空置的接触区液下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引入生物膜,通过生物化学处理,达到去除污水中BOD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生物气浮处理装置,包括气浮池、溶气系统以及物料收集系统,所述气浮池内横向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反应接触区、分离区和清水槽,所述溶气系统包括溶气泵、溶气罐以及溶气释放器,所述物料收集系统包括刮取装置和收集槽,所述反应接触区下方设有溶气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区下部依次设置生化接触区和曝气充氧区。曝气充氧区形成的致密而细微的小气泡给生化接触区提供充足和高效的氧气。当经过固液分离的污水向下流经此区域,污水中的BOD在此得到有效的降解。
进一步,所述生化接触区内布置生物膜填料层,通过生物化学方法降解水中COD。
进一步,所述生物膜填料层的下方设置有溶气释放器,以此达到高效曝气和防止生物膜脱落影响系统出水水质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曝气充氧区内设置微气泡发生装置。
进一步,所述刮取装置包括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链轮以及由所述链轮带动的牵引刮板。
进一步,所述分离区底部设有与所述清水槽相通的穿孔集水管。
进一步,所述清水槽上连接设有液位调节堰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达到降低污水COD;采用溶气释放器曝气,极大地提高了曝气效率,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生物气浮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
1-进水管;2-溶气水进水管;3-接触反应区;4-曝气充氧区;5-分离区;6-生化接触区;7-刮取装置;8-收集槽;9-穿孔集水管;10-清水槽;11-出水口;12-液位调节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工源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工源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77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