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8525.5 | 申请日: | 201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8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余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智明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B01D50/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刘林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帘 空气净化 加湿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气加湿器,一般采用的加湿技术为电子技术,例如利用超声波等将水打成颗粒状从而形成雾化为空气加湿,然而,通过超声波技术加湿,由于是将水打成颗粒状,因此细微的水颗粒吸入人体后会对人有一定的健康危害。且现在的这种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加湿效果不好,可靠性低,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另外,现在的空气净化技术无非是这两类:过滤网技术和高压静电网技术,但现有的净化技术都不能100%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就是说空气通过过滤网后都会有些许污染物残留。如目前采用的HEPA和活性炭等过滤网空气净化技术,都不能100%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等常见污染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加湿效果好,成本低,可靠性高,节能环保,且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和下盖,及设置在上盖和下盖前、后两端的前网罩和后网罩,及设置在上盖和下盖之间的、由前往后依次排布的风道、风机、湿帘、活性碳和HEPA,及设置在上盖和下盖一端的水箱;所述水箱下面设置有水箱盖,所述水箱盖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下盖设置有与出水口相通的水道,所述水道内设置有吸水棉,所述吸水棉与湿帘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设置有顶盖。
进一步地,所述前网罩设置有自锁开关和按键。
进一步地,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还设置有前装饰条、后装饰条、左装饰条和右装饰条。
进一步地,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右侧还设置有透明右盖。
进一步地,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还设置有DC插座。
本发明的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由于设置有湿帘,水经由水箱进入水道,并经由吸水棉渗透到湿帘,而空气通过活性碳、HEPA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湿帘不仅起到了100%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对健康空气起到了自然加湿效果,这种物理式结构加湿,为纯物理的,即自然的加湿作用,因此既节约又健康;同时其结构合理,加湿效果好,成本低,可靠性高,节能环保,且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该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3和下盖12,及设置在上盖3和下盖12前、后两端的前网罩8和后网罩2,及设置在上盖3和下盖12之间的、由前往后依次排布的风道7、风机6、湿帘18、活性碳19和HEPA20,及设置在上盖3和下盖12一端的水箱4。所述水箱4下面设置有水箱盖5,所述水箱盖5设置有出水口(未图示),所述下盖12设置有与出水口相通的水道120,所述水道120内设置有吸水棉(未图示),所述吸水棉与湿帘18相接触。由于设置有湿帘,水经由水箱进入水道,并经由吸水棉渗透到湿帘,而空气通过活性碳、HEPA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湿帘不仅起到了100%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对健康空气起到了自然加湿效果,这种物理式结构加湿,为纯物理的,即自然的加湿作用,因此既节约又健康;同时其结构合理,加湿效果好,成本低,可靠性高,节能环保,且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其中,所述上盖3设置有顶盖1。所述前网罩8设置有自锁开关9和按键10。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还设置有前装饰条11、后装饰条13、左装饰条14和右装饰条16。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右侧还设置有透明右盖17。所述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还设置有DC插座15。
本发明的水帘式空气净化加湿器,由于设置有湿帘,水经由水箱进入水道,并经由吸水棉渗透到湿帘,而空气通过活性碳、HEPA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湿帘不仅起到了100%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对健康空气起到了自然加湿效果,这种物理式结构加湿,为纯物理的,即自然的加湿作用,因此既节约又健康;同时其结构合理,加湿效果好,成本低,可靠性高,节能环保,且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智明,未经余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85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丙三醇-co-聚乙二醇共聚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