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固土渗水筒及其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9563.2 | 申请日: | 201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0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益春;王艳忠;李玉芹;张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蓟北春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2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1906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渗水 及其 山地 造林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林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泥固土渗水筒及其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山地及坡地的树木种植,防止水土流失,特别是开采过后的尾矿治理是园林绿化中的难题,目前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即种植树木或草皮,通过植物的根茎生长封砂固石,保持水土,并且逐步优化土质,但是在山地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土质疏松,沙石地容易移动,造成种植的树木倾倒歪斜,无法的稳固的生长,种植和养护难度都较大,固土效果较差。
通过检索发下以下相关专利文献:
1、干沙土固土植树造林方法、装置及其聚水容器(101702992A),本发明涉及植树造林领域,特别是干沙土固土植树造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挖开沙土,并对聚水容器进行注水,然后把树苗的部分根须通过聚水容器上的通孔插入聚水容器注水内腔中,再将聚水容器和树苗一起放置在沙土坑中,最后填好沙土。在填沙土前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各聚水容器所埋地点之间埋入格栅,然后将埋入的每个聚水容器与格栅固定连接。干沙土固土植树造林装置,包括多个聚水容器、用于固定干沙土的格栅,所述每个聚水容器均与格栅固定连接;聚水容器具有注水内腔,并开有一组与注水内腔连通的通孔,树根根须通过所述通孔插入注水内腔。
2、岩质边坡纯生态固土防护层(CN201574398U),涉及岩质边坡防护技术。所述的防护层具有一用耐腐天然材料编制的若干栅栏式格室构成的承载体,在该承载体的底部设有锚固桩,在栅栏式格室中从下到上依次布设有土质固坡层和种植层。
3、一种坡面植树造林方法(101715708B),主要用于干旱地区露天矿排土场坡面复垦植树,主要过程是选用露天矿剥离出来的地表土与牛羊粪配制成营养土,将植物枝条编的种植筐装营养土种上树苗放在苗木培育沟内,然后浇灌,各种树苗经浇灌培育3个月-18个月后,连同种植筐移植到坡面种植穴内,用地表土填实,修好树苗,周边存水穴,经3年浇水苗木成活率可达88%以上。
经过分析,以上专利公开的技术与专利申请存在较大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泥固土渗水筒及其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泥固土渗水筒,包括筒壁及同轴的内孔,所述渗水筒的筒壁采用砾石与水泥的混合物料构成,砾石与水泥的重量比例为2∶1,砾石为直径1公分以上的沙粒。
而且,所述渗水筒的筒高为40-50公分,外径为60-80公分,内径为40-60公分。
而且,所述渗水筒的结构为圆筒形,或者锥台筒形,或者六棱圆筒形,或者棱锥台筒形。
一种筒形水泥固土渗水筒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所制备的渗水筒套装在林木根部以上的山坡地上,壳完美地实现林木根部的固土,避免林木生长歪斜倾倒,同时不影响林木的生长,极大地保证了林木的成活率。
2、本发明所制备的渗水筒为砾石与水泥制备而成,渗水效果好,利于林木生长。
3、本发明适于山地造林,以及对尾矿的林木园林治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水泥固土渗水筒,包括筒壁1及同轴的内孔2,筒高40-50公分,外径为60-80公分,内径为40-60公分。
该渗水筒的筒壁采用砾石与水泥的混合物料构成,其重量比例为2∶1,砾石为直径1公分以上的沙粒,由此形成的渗水筒的渗水性较好。
所述渗水筒的结构为圆筒形,或者锥台筒形,或者六棱圆筒形,或者棱锥台筒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蓟北春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蓟北春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95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