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饰板扶手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9743.0 | 申请日: | 201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3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臻青;姬雷雷;庄瑞英;欧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扶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门饰件,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饰板扶手。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传统的扶手结构只需要考虑承受垂直方向的载荷,为乘员提供足够的舒适性,强度高、结实耐用成了扶手结构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随着侧撞安全性概念的提出,扶手区域沿着乘员进出方向上的弱化设计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内饰的门饰板设计会对整车侧撞安全性能带来重要影响,由于扶手往往与人体腹部区域重合,结构强度高,侧撞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的较大的伤害。
如图1A-1B所示,一种常见的扶手弱化结构是在扶手1′的背面沿着整车的前后方向增加一些截面成V型的弱化槽11′。在侧撞事故发生时,这些V型的弱化槽11′作为扶手上强度相对较弱的区域,在巨大撞击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以避免力量直接传递给车内的乘员。带有弱化槽11′的扶手1′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减轻乘员所受侧撞力的伤害,但是扶手1′一旦根据设计意图发挥作用基本就会出现断裂,无法继续使用,而且实际侧撞过程中,力的方向复杂多变,受力结构单一的扶手1′在实际的碰撞过程中的表现并不稳定。另外扶手1′只在弱化槽11′断裂的瞬间起到降低侧撞力的作用,之后力值又出现上升。
如图2所示,在V型弱化槽扶手之后又出现了在扶手2′上沿整车前后方向挖通槽21′,相比并不挖通整个零件壁厚的V型弱化槽,新的通槽形式的扶手2′在侧撞时的受力结构,性能稳定型等方面都要更胜一筹。但是带有通槽21′的扶手2′在垂直方向上的承载力有一定损失,要满足原有的要求可能需要更换强度更高的原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垂直承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侧撞吸收性能的车门饰板扶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门饰板扶手,包括长条形的扶手骨架,所述扶手骨架的手臂承载面上设有多个连续分布的多边形单元,所述多边形单元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手臂承载面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单元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单元为四边形。
优选地,四边形的所述多边形单元中有不相邻的两条边沿所述扶手骨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
优选地,四边形的所述多边形单元的四条边等长。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单元为六边形。
优选地,六边形的所述多边形单元包括两块沿所述扶手骨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主壁,两块所述主壁的两端分别由两块连接壁连接,一对所述连接壁之间的连接点与另一对所述连接壁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与所述主壁平行。
优选地,六边形的所述多边形单元的六条边等长。
优选地,所述主壁与相邻所述连接壁之间的角度为110°-165°。
优选地,所述主壁和所述连接壁的厚度为0.8mm-2.5mm。
优选地,所述主壁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壁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扶手骨架外包覆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发泡层和表皮层。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单元的厚度为6-1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在扶手骨架的手臂承载面上设有了多个连续的多边形单元,并且多边形单元的厚度与手臂承载面垂直,保证了垂直方向的承载力的同时,并具有较好的侧撞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的一种具有V型弱化槽的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的一种具有V型弱化槽的扶手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的一种具有通槽的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车门饰板扶手设置在车体内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车门饰板扶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车门饰板扶手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车门饰板扶手一实施例中六边形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车门饰板扶手一实施例与带通槽的扶手的侧撞实验结果对比表。
附图标记对照表:
1′——扶手 11′——弱化槽 2′——扶手
21′——通槽
1——扶手 2——车门饰板 11——扶手骨架
111——多边形单元 112——主壁 113——连接壁
114——连接点 121——发泡层 122——表皮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9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增强材料的生产装置
- 下一篇:有机溶剂悬浮液的绝氧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