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碳酸酯连续干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2848.1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5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启;马建军;郑世清;马瑞进;李玉刚;强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3/02 | 分类号: | F26B3/02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碳酸酯 连续 干燥 方法 | ||
1.一种聚碳酸酯连续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过热蒸汽进行气流干燥、旋风干燥、采用空气进行一级干燥和一级冷却具体步骤:
(1)、先将聚碳酸酯粉状物料输送进入气流干燥加速器,气流干燥加速器内同时送入气流方向与物料方向垂直的过热蒸汽,物料和蒸汽在气流干燥套管中并流前行,气流干燥套管为带有夹套的管道,夹套内通有蒸汽;在气流干燥套管中进行传热、传质,脱除大部分溶剂和水分,完成气流干燥,得第一步干燥物料;
(2)、再将第一步干燥物料在蒸汽气流夹带下从切线方向高速进入旋风干燥器的底部,干燥物料和蒸汽在旋风干燥器中沿着内壁做旋转运动,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剧烈传质和传热,然后蒸汽气流携带固体干燥物料进入旋风分离器实现气固分离;干燥过程的热量由蒸汽热对流传热和夹套的热辐射来提供;此过程中将溶剂完全脱除、水分脱除至5%以下,完成旋风干燥,得第二步干燥物料;
(3)、经旋风分离器分离后的气体经第一布袋除尘器过滤后进入溶剂回收系统,第二步干燥物料进入一级流化床,与进入一级流化床的高温干燥空气混合,经过充分流化、传热,将水含量脱除至小于500ppm后,第二步干燥物料进入二级流化床进行降温冷却,气体经一级流化床顶部排出进入布袋除尘器过滤后经空气热交换器换热后放空,干燥物料经二级流化床冷却到常温后进入下一工序;在此过程中将经过过滤和除湿后的冷空气经鼓风机送入二级流化床对聚碳酸酯热物料进行降温而自身温度升高后,经布袋除尘器过滤后再与一级流化床出口的高温气体在热空气交换器中进行二次换热,气体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再采用空气加热器加热到130~170℃后进入一级流化床;实现采用空气进行一级干燥和一级冷却,得第三步干燥物料,即产品物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连续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的过热蒸汽温度为150℃~195℃,气流干燥套管的夹套采用2~8barg蒸汽伴热,气流干燥套管内介质的速度为18~30m/s,干燥时间为3~10s,固体物料温度为110℃~140℃;气流干燥套管出口即为旋风干燥器入口,旋风干燥器为2~8barg蒸汽伴热;停留时间为10~30s,旋风干燥器出口固相中水含量≤5%,溶剂含量为0,出口进入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分离,气相经布袋除尘器进一步过滤后进入溶剂回收系统,固相进入一级流化床;进入一级流化床高温空气为经空气热交换器9加热到70~90℃后,再经空气加热器加热到130~170℃的热空气,进入一级流化床的固体物料与热空气充分流化、传热,进行深度脱水后,进入二级流化床进行冷却,停留时间为1.5~3小时,一级流化床采用2~8barg蒸汽伴热,空气加热器采用6~13barg蒸汽加热;进入二级流化床的物料被经空气过滤器过滤和除湿机除湿后,干基含水量≤0.78%的空气降温后,进入下一工序,升温后的空气经第三布袋除尘器过滤后进入空气热交换器与第二布袋除尘器出口的热空气进行换热,二级干燥的停留时间为10~30min,粉料出口温度为常温,气体出口温度60~90℃;气流干燥管内聚碳酸酯粉状物料粒径为0.3-1.0mm,固气比为0.5∶1~2.0∶1,气体速度为18~30m/s,固体的堆积密度为180-240kg/m3;旋风干燥器内,一级流化床和二级流化床中物料的孔隙率为0.55~0.75,流化速度为:0.4~0.6m/s;聚碳酸酯中水和溶剂在不同位置的质量含量如下:气流干燥套管入口20%~25%和3%~8%;气流干燥套管2出口为4%~15%和1%~5%;旋风干燥器出口水含量≤4%,溶剂含量为0;一级流化床出口水含量≤500ppm,不含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科技大学;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284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