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3727.9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2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南;简志光;傅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南;简志光;傅建平 |
主分类号: | A61K36/42 | 分类号: | A61K36/42;A61P35/00;A61K131/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523123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广谱 肿瘤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肿瘤药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含有苦味西葫芦水提取物或者苦味西葫芦醇提取物的两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苦味西葫芦(Cucurbita pepo cv Dayangua),别名大烟瓜,是葫芦科南瓜属西葫芦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多伦地区。其果实味苦,当地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还有镇痛、止泻等功效。当地兽医还用其治疗羊、猪等的发热感冒和羊的痢疾,对家禽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如鸡的瘟疫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有很好的疗效;《中兽医医药杂志》2001年03期的《苦味西葫芦药理作用初步研究》(作者:王学林,刘军,陈志宝,高丰,柳巨雄,王晓峰,田宝磊,邓旭明,阎继业)和《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2002年的会议论文《苦味西葫芦药理作用研究》(作者:邓旭明)均有相关的记载。
苦味西葫芦为1年生蔓生草本,茎具棱沟,其上有细小的刚毛及半透明的棘状毛。叶柄粗壮,长l0~18cm,叶片稍硬挺直,叶片呈心形,前端锐尖,具有2~6个浅裂,其中,顶部的2个裂深达中脉,边缘渐浅,叶缘具有不规则锐齿,叶基近心形,深近7cm,宽11 cm;叶片宽处近24cm。叶片上表面呈深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及叶片两面均具粗糙毛、卷须稍粗壮,具有柔毛,多为2~4分枝。雌雄同株,雄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略有棱,长14~16cm,被无色至浅黄色短刚毛。花萼基部连合成“帽状”,具明显的5条棱,浅绿色,花萼裂只线状披针形,花冠橘黄色,钟形,长7~8cm,分裂至近中部,裂片直立或稍扩展,石灰岩碳棒扩展,顶端锐尖。雄蕊3个,花丝长1.2~1.4cm,花药靠合长1.0~1.3cm。雌花单生于叶腋,子房长圆状,3室。花柱粗壮,具3~4个深沟槽,柱头2深裂,粗、大,周围具3~5个黄色凸起,退化雄蕊3个,粗,黄白色,下宽上窄,花瓣状,花冠、花萼同雄蕊,但花柄短,1.5~2.0cm侧膜胎座。胚珠多数。果梗粗壮、具明显的棱沟。果蒂稍粗大,棱明显。果实呈黄白或墨绿色,上带细小黄色纹点,重1.25~2.0kg,果肉呈明显丝状。刀切后有酸浆(苦菇芄菇娘)味,食之极苦。种子扁椭圆形,黄白色。经考证,该植物为葫芦科南瓜属西葫芦的一个栽培变种。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苦味西葫芦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增强离体十二指肠兴奋性和消炎解热等方面作用;学术期刊《动物医学进展》2004年第25卷第5期的《苦味西葫芦粗提取物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作者:张艳萍,邓旭明,祝万菊,王学林)、《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年第23卷第6期的《苦味西葫芦抗炎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作者:张艳萍,邓旭明,陈志宝)和临床医药实践(下半月刊) 2009年第18卷第6期的《苦味西葫芦水提取物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作者:高立新)均有相关的记载。
从苦味西葫芦果实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甲级鼠李素的3-芸香糖苷、异鼠李素的3-芸香糖甙-4’-鼠李糖苷、Kaempferol-3-O-neohesp-eridoside、Larisiresinal4’-O-β-D-glucopyranoside、(+)-5’-Methoxy-isolaris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Lyoniside、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Oct-1-en-3-ylβ-D-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葫芦素E-2-O-葡萄糖苷、山奈酚-3-O-新橙皮糖苷、乙酸蛇麻脂醇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isomultiflorenol、isomultiflorenone、(+)-Isolaris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2-O-β-D-葫芦素E葡萄糖苷、D-果糖、硬脂酸三十二烷醇酯、三十三烷、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甙、胡萝卜苷、脑甙、13(18)-齐墩果烯-3-醇、葫芦苷A和葫芦酯A;《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第37卷第9期的《苦味西葫芦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丁艳丽,邓旭明,蔡辉,王芳生,王学林,张聿梅,杨峻山)、《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年第23卷第1期的《苦味西葫芦果实的三萜类化学成分》(作者:葛杉,王大成,向华,祝万菊,邓旭明,吴立军)、《中国现代中药》2007年第9卷第7期的《苦味西葫芦化学成分研究》(作者:何乐,王大成,吴立军,邓旭明)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第27卷第12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味西葫芦中药西瓜苦苷的含量》(作者:高立新,高慧敏)均有相关的记载。
因此,苦味西葫芦提取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南;简志光;傅建平,未经张南;简志光;傅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37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