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4076.5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熊国如;赵更峰;伍苏然;张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7K14/32;A01N63/00;A01P3/0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571101 ***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枯草 芽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可产生耐热蛋白的植物病原真菌,以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是国际检疫对象(肖彤斌,谢圣华,芮凯,等.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控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6,26(6):53-54.)。1904年香蕉枯萎病在美国夏威夷首次被发现(高乔婉.香蕉枯萎病[A],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82-483.),1910年Erim F.Smith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1913年Ashby最先对该病原菌作了详细的描述,1919年Brandes首次确证了该病原菌的致病性,1940年Snyder和Hansen将该病原菌命名为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F.Smith)Snyderet Hasen(黎永坚,于莉.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515-519.)。1910年香蕉枯萎病在巴拿马大发生,造成惨重损失,因此该病又称作香蕉巴拿马病。1935至1939年,香蕉枯萎病相继在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大面积爆发,给这些地区的香蕉种植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陈敦忠,徐碧玉,金志强.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诊断及防治[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53-57.;PeggK.G.,Moore N.Y.,Bentley S.Fusarium wilt of banana in Australia:a review[J].Australi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6,47(5):637-650.)。之后香蕉枯萎病逐渐蔓延到世界各香蕉产区。目前香蕉枯萎病在亚洲、澳大利亚、非洲、热带美洲及南太平洋的香蕉产区均有分布(林时迟,张绍升,周乐峰,等.福建省香蕉枯萎病鉴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29(4):465-469.)。我国台湾在1967年最早报道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舒肇苏.台湾香蕉病害的防治[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16(20):43-44.),随后香蕉枯萎病在台湾大流行,使台湾香蕉种植面积骤降。60年代以前大陆香蕉枯萎病菌主要为1号生理小种,仅侵染粉蕉,1995年,广东省首次发现在香蕉上发生枯萎病(刘景梅,王璧生,陈霞,等.广东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RAPD技术的建立[J].广东农业科学,2004,4:43-55.),2001年该病首次在海南省被发现(周传波,李道民,张世能,等.海南岛香蕉尖孢镰刀茵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海南农业科技,2004,2:11-16.)。目前香蕉枯萎病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香蕉主产区均有发生,并有快速扩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香蕉种植业(陈铣,梁炳坤,何贵源,等.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5,5:42-43.)。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卓国豪,黄有宝,吴运新,等.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检疫,2003,5:279-280.),其典型外部症状为叶片黄化和假茎开裂(魏岳荣,黄秉智,杨护,等.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5,22(2):154-159.)。植株受害初期,香蕉下部叶片边缘及其叶鞘外部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脉扩展,直至整叶发黄、枯死;近叶鞘处的叶柄倒折,叶片下垂;病株除顶端叶片外,所有叶片由下而上相继变黄;严重病株出现假茎基部纵裂,甚至整株枯死。纵剖假茎和球茎,发现其维管束组织变褐、坏死,严重时病株根系变黑、腐烂坏死(林兴祖,陈腾.海南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2007,3:46-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40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