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肽粉的生产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46256.7 申请日: 2012-02-27
公开(公告)号: CN102578367A 公开(公告)日: 2012-07-18
发明(设计)人: 江连洲;李杨;陈盛楠;齐宝坤;朱秀清 申请(专利权)人: 东北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23J3/34 分类号: A23J3/34;A23J3/16
代理公司: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代理人: 孙皓晨;韩小雷
地址: 150030 黑龙江*** 国省代码: 黑龙江;2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大豆 生产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大豆肽粉的生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超声辅助酶解高温豆粕生产大豆肽粉的方法,属于大豆肽粉的提取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豆粕中约含45%~50%的蛋白质、20%~25%的多糖和纤维素、10%~15%的低聚糖,以及少量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目前炼油厂主要将豆粕当作动物饲料处理,仅有少部分豆粕用于发酵食品生产,造成了大量优质蛋白资源和一些生理活性物质的浪费,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豆粕,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国外对大豆肽的研究起步较早,日本和美国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在70年代初研制出大豆多肽产品,之后美国Deltown Speciaties公司建成了年产5000吨食用大豆肽的工厂。90年代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大豆肽作为肠道营养剂,每年大豆肽产品的销售额可达上亿美元。日本于80年代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不二制油公司、雪印和森永等乳业公司均已成功地将大豆多肽用于食品生产。不二制油生产的某系列产品,有PM,S,R,D四种,最先用的是PM,S类,含2-3个氨基酸残基。如今在日本大豆肽产品的年销售额也在逐年上升(李玉珍,林亲录,肖怀秋,赵谋明.大豆多肽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91-94)。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对大豆肽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近年来,对大豆肽的研究日渐广泛,有突飞猛进之势。盛国华(盛国华.大豆多肽的功能及应用[J].食品工艺科技,1993(06))报道了大豆多肽的功能及应用研究;赵新淮(赵新淮.大豆蛋白水解物的精制研究[J].食品工业,1996(03))利用蛋白酶水解制备大豆蛋白水解物,并用于生产酸性饮料;张延坤等人(张延坤,刘炳智.大豆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1997(3))报道了大豆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李雄辉等人(李雄辉,过新胜,徐刚.大豆多肽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9(09))提出采用中性蛋白As1.398和木瓜蛋白酶双酶复合水解的方法,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以下的大豆肽,且水解度比单独使用一种酶更高;李书国(李书国,陈辉,庄玉亭,李雪梅.复合酶法制备活性大豆寡肽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1(3))采用中性蛋白酶As1.398和胰蛋白酶双酶复合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能达到3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000,获得了良好的水解效果。

2007年徐红华等人(徐红华,申德超.不同挤压参数对大豆粕蛋白质结构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7):267-271)以蛋白质分散指数较高的溶剂浸出工艺为对照,在保证低残油率的同时,系统分析不同挤压参数对大豆粕蛋白质游离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为大豆粕蛋白的应用和挤压参数设定提供理论依据。2009年,李善仁等(陈济琛,李善仁,蔡海松,林新坚.大豆肽的制备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J].大豆科学,2009(02))以大豆、大豆蛋白或豆粕为主要原料,用酶解法或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经过分离纯化等处理得到的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以下的低聚肽混合物,其中还包含一些糖类、游离氨基酸、灰分和水分等。2011年张智宇等人(张智宇,朱秀清,任为聪.挤压膨化对胰蛋白酶酶解高变性豆粕效果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1,26(3):20-24)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高变性大豆粕预处理来提高豆粕胰蛋白酶的水解度和高变性豆粕的利用率,为生产饲料生物活性肽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外存在的制备大豆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离提取

此方法适用于提取真菌、细菌和动植物体内的酶抑制素和激素等内源性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水解

一种是体内消化过程中蛋白质水解得到生物活性肽;另一种是体外通过酸水解蛋白质得到生物活性肽,此法成本低、工艺简单,但水解难控制、氨基酸受损严重,应用受到限制。

3.化学合成

通过液相或固相化学方法,可以合成所需要的活性肽,其缺点是成本高、副产物和残留化合物多。

4.基因重组

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生物活性肽。该方法限用于长肽和蛋白质生产,而许多具有生理特性的活性肽都为短肽,限制了重组DNA法的应用。

5.酶法生产

采用酶法生产活性肽,可定位生产特定的肽,条件温和、产品安全性高、成本低、易推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62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