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摄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6911.9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1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广冈慎一郎;千叶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H04N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摄像 装置 | ||
(本申请是2008年12月12日递交的发明名称为“摄像装置”的申请200810172794.4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备有摄像单元和影像显示单元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例如,存在日本特开平11-341331号专利公报记载的内容。在该专利公报中,将“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快速可靠地进行手动对焦控制的电子摄像装置”作为目的,作为解决方法,揭示了“在能够切换手动对焦(包含PF)和自动对焦的电子摄像装置中,系统控制部80是,当手动对焦(マニユアルフオ一カス)时,控制电子变焦电路61,在液晶监视器63上显示出当自动对焦时以预定的放大率放大的被拍摄体的运动图像。当手动对焦时,因为在液晶监视器63上显示出放大图像,所以能够更容易看到焦点状态是否良好,快速可靠地进行手动对焦调整。而且,因为显示放大了的运动图像,所以即便对存在运动的某个图像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对焦”的技术。
在近年来的数字摄像机和静像摄像机中,一般搭载着当摄像时用于确认对象或视场角等的液晶显示器。但是相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清晰度电视响应等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因为在小型的液晶显示器中像素数少,像素间距也小,所以存在着难以看清实际上想要拍摄的被拍摄体的详细情况,只看液晶显示器难以确认聚焦和曝光是否严密地匹配,通过手动难以进行调节的问题。
在上述日本特开平11-341331号专利公报中,当手动对焦时以预定的放大率(倍率)放大被拍摄体的运动图像并在液晶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实现了用户能够一边详细地观看被拍摄体一边操作手动对焦的要求。但是,即便当手动对焦时,例如当不想改变变焦倍率时通过观看被拍摄体的详细情况,能够看到全部视场角等的情况下容易进行操作,使进行与用户进行的操作内容相应的影像显示具有更高的便利性。
例如,已经认识到,通过将用于操作各种摄像机功能的接口和液晶显示器中的影像显示方法的控制组合起来,进行支援使得用户能够更简便地看到与用途相应的液晶显示,或通过与图像识别结果组合起来自动控制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方法,进行支援使得用户能够更简便地看到与用途相应的液晶显示,提高用户的便利性,但是例如,在上述日本特开平11-341331号专利公报中没有考虑这一点。
发明内容
这里,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摄像装置的用户便利性。其目的尤其在于提高在用户观看显示监视器的同时使用各种功能时的便利性。
作为一个例子,根据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能够达成上述课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摄像单元;分割影像生成单元,其分割(切り出し,剪取)该摄像单元拍摄的摄像影像的特定区域,生成放大到特定的倍率的分割影像;影像显示单元,其显示该摄像单元拍摄的摄像影像或该分割影像生成单元生成的分割影像的一方或双方;显示影像控制单元,其控制该影像显示单元显示的影像的显示方法;手动对焦操作单元,其用于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控制该摄像单元的聚焦位置;和手动变焦操作单元,其用于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控制该摄像单元的变焦倍率,其中,该显示影像控制单元按照当从该手动对焦操作单元检测出聚焦位置的操作时选择并显示该分割影像生成单元生成的分割影像,当从该手动变焦操作单元检测出变焦倍率的操作时选择并显示通常的摄像影像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优选还包括:被拍摄体识别单元,其从上述摄像单元拍摄的摄像影像的一部分或全部区域,使用图像处理检测并追踪特定的被拍摄体,当该被拍摄体识别单元检测出存在于上述分割影像生成单元进行影像分割的区域内的被拍摄体的移动时计算被拍摄体的移动信息,上述分割影像生成单元与该被拍摄体的移动信息相应地变更分割的区域。还优选,该显示影像控制单元,按照该被拍摄体识别单元在上述分割影像生成单元进行影像分割的区域外检测出新的被拍摄体时,决定并切换上述影像显示单元显示的影像的显示方法的方式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69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