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内成型模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7619.9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9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韩可杰;颜景峰;廖周雄;刘俐;颜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铂砾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K13/04;C08K7/14;B29C45/14;E04G9/05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模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内成型模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建筑模板多数为木模板和钢模板,但两者均为不可再生资源。木模板重量轻、幅面宽、拼缝少,但其强度相对较低,不防水,易霉变腐烂,重复使用次数少,大量消耗绿色资源,且木模板使用时需刷脱模剂,较为麻烦。而钢模板虽然坚固,重复次数多,但成本高、重量大、幅面窄、拼缝多,施工运输不方便,易生锈,需要进行防腐处理,后期维护费用高。因此现在木模板和钢模板已逐步被塑料制成的模板所替代。塑料模板重量轻,可重复使用次数多,但市面上普通的塑料模板强度、硬度、刚性不够,在浇筑过程中易变形、易破损、易老化,需要用加密木方等方法才能达到施工要求。
目前对塑料模板增强研究较多的是采用玻璃纤维对塑料基材进行增强。中国专利CN201902013U公开了一种塑料建筑模板,从上到下依次为PP塑料表层、玻璃纤维网层、PP塑料芯层、玻璃纤维网层、PP塑料表层,各层通过流延方式形成的流延层互相粘连复合为一体。该产品由于增加了2层玻璃纤维网,提高了模板的抗击强度和承受力,但该产品层数太多,加工工艺复杂,仅仅靠流延层来互相粘结,各层之间的粘结力不够,容易分层,尺寸稳定性差。
中国专利CN1127539C公开了一种云母和玻纤毡增强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在混凝土浇注建筑模板上的应用,以聚丙烯为基体,以经过表面浸润处理的连续玻璃纤维毡或者长玻璃纤维毡为增强材料,以经过表面处理的云母为填料,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为界面相容剂,制备一种新型的高刚性聚丙烯复合材料。该材料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可制成大型混凝土浇注模板,模板的刚性和尺寸稳定性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模压成型步骤较多,生产工艺复杂,效率较差,产品的尺寸精度不高,模压的工作面光滑度较差,影响到混凝土的脱模效果。
中国专利CN201007083Y公开了一种注塑成型的建筑模板,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注射而成,该模板包括一工作面及位于工作面背面的加强筋板。由于采用注塑方法成型,生产效率较高,成本较低,通过加强筋增强后强度较好,该方法虽然较普通塑料直接注塑的产品强度有所增加,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注塑过程中由于产品中间没有任何骨架做支撑,力学强度无法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直接在模内注塑成型并且力学强度高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内成型模板,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预浸聚丙烯的多层玻璃纤维网 20-40份,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 40-80份。
较佳地,所述预浸聚丙烯的多层玻璃纤维网为多层连续长玻璃纤维网增强聚丙烯预浸带,每层厚度为0.2-0.4mm,玻璃纤维含量占整体重量的30-50%。
较佳地,所述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聚丙烯 30-65份,
玻璃纤维 25-45份,
相容剂 7-10份,
偶联剂 2-3份,
抗氧剂 0.5-1份,
光稳剂 0.5-1份。
较佳地,所述玻璃纤维为长玻璃纤维,玻纤直径为15-25μm,玻纤长度为5-35mm;
较佳地,所述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较佳地,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
较佳地,所述抗氧剂由主抗氧剂和辅抗氧剂组成,所述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或硫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辅抗氧剂选自亚磷酸盐或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较佳地,所述光稳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较佳地,所述玻璃纤维优选玻纤直径为18-20μm,玻纤长度为10-15mm;
较佳地,所述主抗氧剂优选抗氧剂1010,所述辅抗氧剂优选抗氧剂618或抗氧剂168中的一种或两种;
较佳地,所述光稳剂优选光稳定剂3346和光稳定剂3853S按重量比1:1复配得到的光稳定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铂砾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铂砾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6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氨基芳基)-吡啶化合物
- 下一篇:一种空间三转动自由度并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