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梯扶手与楼层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7620.1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邓擎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擎义 |
主分类号: | B66B29/00 | 分类号: | B66B2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王德祥 |
地址: | 5106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梯 扶手 楼层 之间 安全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设有与电梯扶手面运行方向平行的安装基准边、三角状面区(1)和侧立面区(2),三角状面区(1)由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和底边(13)依次连接而成,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与电梯扶手面运行方向平行且构成装置本体的安装基准边,其中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之间的夹角构成三角状面区(1)的顶角,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之间的夹角为0o~90o,不包括0o与90o,三角状面区的底边(13)连接有导入圆角面区(4),侧立面区(2)由第一边(21)、上侧边(22)、第二边(23)、下侧边(24)依次连接而成,侧立面区(2)的上侧边(22)与楼顶面平行,三角状面区(1)的第一侧边(11)与侧立面区(2)的下侧边(24)重合,三角状面区(1)、侧立面区(2)和楼顶面一起构成部分的锥形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角状面区的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之间的夹角为10o~60o,包括10o与60o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立面区(2)的第二边(23)连接有一垂直面区(3),垂直面区(3)由第一边(31)、上侧边(32)、第二边(33)、下侧边(34)依次连接而成,垂直面区(3)的下侧边(34)与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位于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本体为一板块状构件,由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四边形的侧立面区部分和三角状面区部分构成,垂直面区(3)、侧立面区(2)和三角状面区(1)分别构成所述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四边形的侧立面区部分和三角状面区部分,在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与四边形的侧立面区部分之间设有加强筋条,在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冲有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本体为一板块状构件,由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四边形的侧立面区部分和三角状面区部分构成,垂直面区(3)、侧立面区(2)和三角状面区(1)分别构成所述四边形的垂直面区部分、四边形的侧立面区部分和三角状面区部分,在所述侧立面区(2)的上侧边(22)设有折边区域(25),在垂直面区(3)与折边区域(25)的板面上冲有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本体为一不锈钢管架结构,垂直面区(3)、侧立面区(2)和三角状面区(1)通过锈钢管焊接形成一钢架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本体为金属件,或者是非金属件,或者是金属件与非金属件组合而成的一整体式构件。
8.一种制作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安全装置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整块的平面金属板上作出垂直面区(3)的下侧边(34)、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且两边相较于A点,其中垂直面区(3)的下侧边(34)与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的夹角由三角状面区(1)的顶角Φ决定,即所述夹角等于180o-Φ,垂直面区(3)的第二边(33)与侧立面区(2)的第一边(21)平行,垂直面区(3)的下侧边(34)与侧立面区(2)的第一边(21)形成一交点B点,过B点作一垂直于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的线段构成三角状面区(1)的底边(13),作平行于三角状面区(1)的底边(13)的一线段构成导入圆角面区(4)一边线,侧立面区(2)的上侧边(22)与垂直面区(3)的上侧边(32)均与侧立面区(2)的第一边(21)垂直,其余各边与区域的尺寸根据电梯扶手与楼顶面之间的尺寸以及安全要求加以确定,然后根据上述边线及尺寸获得的图形进行裁剪得到安全装置的平面展开的金属板件;
2)对三角状面区(1)、垂直面区(3)进行折弯使三角状面区(1)的第二侧边(12)与垂直面区(3)的下侧边(34)位于同一直线;
3)将导入圆角面区(4)进行弧形面折弯,折边区域(25)进行折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擎义,未经邓擎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62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料输送机械、复合结构输送管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串接油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