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触摸屏检测的信号发生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8973.3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8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触摸屏 检测 信号 发生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触摸屏的信号发生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使用触控屏来完成对目标对象的直接操作,从而代替了传统的鼠标、操作球等输入设备,这样不但节省了空间,而且携带更加方便。触摸屏作为手选输入和点选输入的界面装置,这些输入方式都是通过在触摸屏进行划动来实现,因此对触摸屏的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中,触摸屏表面的侦测能力是判断触摸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触摸屏侦测能力的检测仍以手指为主,一方面用手指在产品上进行划线、打点等动作,另一方面将产品与示波器和直流电源连接,然后读取数据,进行比较、处理,最后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由于这个检测过程不能将手指触碰触摸屏的动作与信号检测同步进行,所以不能保证模拟操作时的准确性和信号检测的准确性,这样不仅增加了检测的难度,而且浪费了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触摸屏检测的信号发生设备,能够便捷、准确地检测出触摸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触摸屏检测的信号发生设备,包括外壳、探头、探棒,所述探头与所述探棒通过一弹簧相连接,在所述探棒的底部连接有信号发生电路,并贴有一弧形的金属弹片,所述弹簧与所述金属弹片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外壳套在所述探棒的外部和部分探头的外部,所述探棒和所述探头可在所述外壳内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模拟手选输入与点选输入的动作,与触摸屏接触后可产生能够被电脑、示波器等检测设备识别的信号,更加便捷、快速、准确地检测触摸屏的侦测能力,从而避免了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触摸屏检测的信号发生设备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示信号发生设备的探棒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外壳,2、探棒,21、金属弹片,22、金属薄片,23、信号发生电路,3、探头,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用于触摸屏检测的信号发生设备,包括:外壳1、探棒2、探头3,所述探头3与所述探棒2通过一弹簧4相连接,在所述探棒2的底部连接有信号发生电路23,并贴有一弧形的金属弹片21,所述金属弹片21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所述外壳1套在所述探棒2的外部和部分探头3的外部,起到保护作用,所述探棒2和所述探头3可在所述外壳1内上下移动。
所述弹簧4与所述金属弹片21的外表面相接触,在所述金属弹片21内装有一金属薄片22,由于增加了所述金属薄片22,即使所述金属弹片21发生较小的形变,也可保证所述探头3与所述探棒2底部的信号发生电路相导通;若所述金属弹片21内没有所述金属薄片22,需要用较大的力按压探头3,才可使所述金属弹片21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保证所述探头3与所述探棒2底部的信号发生电路相导通。
所述信号发生电路23,其一端为信号端,外接信号输出接口,另一端为电源端Vcc,连接外部直流电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手持此信号发生设备的外壳1,当探头3触及触摸屏时,通过按压探头3,使弹簧4收缩,此时弹簧4的张力使得金属弹片21发生形变,通过金属弹片21内的金属薄片22使探头3与探棒2底部的信号发生电路23充分接触,并与Vcc导通,产生一电压信号,并从信号发生电路23的信号端输出,与外部示波器连接时显示相应的波形。
本发明为笔状,轻巧方便,但不限于本实施例的形状。本发明不但可以模拟手选输入和点选输入的动作,而且由于探棒底部的信号发生电路,使得本发明能够产生可被示波器等检测设备识别的信号,使上述接触触摸屏的物理动作与信号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使触摸屏检测过程更加快捷、准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9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