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线监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1125.8 | 申请日: | 2012-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0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尹彪;武文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赛宝伦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 | 分类号: | G01N21/35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在线 监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质量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的在线监测仪。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的加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成为当今世界十分艰巨的任务。空气质量监测需要准确、稳定的监测仪器,以满足现代环境监测发展的需要。
非分散红外法在线监测仪以其高准确性和灵敏性成为当前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气体监测的主要方法,而红外光源是非分散红外法在线监测仪的核心元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台仪器的工作性能。就非分散红外法在线监测仪所使用的传统的红外光源而言,国外的红外光源价格昂贵,提高了在线监测仪的成本,国内市场出售的红外光源功率密度偏小,势必影响在线监测仪的监测精度。如一氧化碳对波长在4.5~5微米区的红外光吸收能力强,但是国内市场出售的红外光源在4.5~5微米波长区辐射弱,便会影响一氧化碳的监测精度。
另外,由于传统的红外光源波谱分布较窄,在进行不同气体监测时需要更换红外光源或监测仪器,降低了检测仪器的性价比。如一氧化碳在线监测仪的红外光源的波谱分布在4.5~5微米波长区,那么对于在6.82~9微米区的红外光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二氧化硫和对波长为2.7微米、4.26微米、14.5微米的红外光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二氧化碳的监测就需要更换红外光源或者监测仪器。
【发明内容】
基于传统的在线监测仪成本高以及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价格低、检测精度较高的在线监测仪。
一种在线监测仪,用于空气质量的在线监测,包括红外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包括硅碳棒,所述硅碳棒包括两个电极,所述两个电极用于将所述硅碳棒接入供电电源的闭合回路。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硅碳棒由铝碳化硅、氮化硅和二硅化钼混合烧制而成。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硅碳棒中铝碳化硅、氮化硅和二硅化钼的质量比为1∶2∶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硅碳棒为柱体,所述硅碳棒柱体的侧面开设有自柱体一端的端面开始沿柱体轴向延伸的切口,所述两个电极设置于所述端面并分隔于所述切口的两侧。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电极连接有导线,所述硅碳棒设置电极的一端固定陶瓷,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陶瓷与所述两个电极相连。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为氧化铝陶瓷。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在线监测仪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的在线监测。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在线监测仪还用于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气体的在线监测。
上述在线监测仪,采用硅碳棒作为辐射光源,硅碳棒阻值小,通电正常工作情况下,近似黑体辐射,辐射功率密度大,有助于提高在线监测仪的监测精度。同时,制作原料便宜,加工成型简单,因此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红外光源的结构图;
其中,100-红外光源;110-硅碳棒;120-陶瓷;130-导线;112-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传统的在线监测仪成本高,以及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价格低、检测精度较高的在线监测仪。
如图1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在线监测仪,用于空气质量的在线监测。该在线监测仪包括红外光源100。红外光源100包括硅碳棒110。硅碳棒110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用于将硅碳棒110接入供电电源的闭合回路。
上述在线监测仪,采用硅碳棒110作为辐射光源,硅碳棒110阻值小,通电正常工作情况下,近似黑体辐射,辐射功率密度大,有助于提高在线监测仪的监测精度。同时,制作原料便宜,加工成型简单,因此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和普及。
在本实施例中,硅碳棒110由铝碳化硅、氮化硅和二硅化钼混合烧制而成。其中,铝碳化硅、氮化硅和二硅化钼质量比为1∶2∶1。硅碳棒110表面在高温下能够生成致密的氧化硅膜,阻止了内层材料的持续氧化和老化,提高了光源稳定性,有效延长了光源使用寿命。由铝碳化硅、氮化硅和二硅化钼混合烧制而成的硅碳棒光源,比普通的碳化硅光源在常温及高温下强度和硬度都要大,热膨胀系数更小,不易产生热应力及形变,使用寿命更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赛宝伦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赛宝伦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11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