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51717.X | 申请日: | 2012-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6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若鹏;栾琳;郭洁;洪运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能量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主要基于三种原理,分别是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以及辐射式,电磁感应式(非接触感应式)电能传输电路的基本特征是原副边电路分离,原边电路与副边电路之间有一段空隙,通过磁场耦合感应相联系。电磁感应式的特点是:有较大气隙存在,使得原副边无电接触,弥补了传统接触式电能的固有缺陷;但是,较大气隙的存在也使得系统漏磁与激磁相当,甚至比激磁高;因此,基于磁感应技术的原因,充电线圈基板与接收线圈基板之间的实际有效充电空间距离大约为5mm,当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超过5mm时则无法进行充电工作。
磁共振式(又称WiTricity技术)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系,以及军事奈米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ldier Nanotechnologies)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系统采用两个固有频率相同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能量在两物体间交互,利用线圈及放置两端的平板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电路,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2007年6月,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电磁线圈实现了距离2米的60W电力的传输,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思考方式,采用了两个能够实现共振的铜线圈,依靠共振进行能量的传输。现有的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信号激励电路、发射天线、磁共振发射模块和设置在负载设备内的磁共振接收模块、接收天线和接收电路,磁共振发射模块和磁共振接收模块为绕制的单匝或多匝铜线圈,在实际应用中,铜线圈的固有频率往往不易调节,并且很难与系统工作频率完全相等,因而系统能量传输效率较低。
辐射式又分为无线电波式、微波方式、激光方式等,如,Powercast公司基于无线电波式研制出可以将无线电波转化成直流电的接收装置,可在约1米范围内为不同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其缺点是能够传输的能量小,应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系统能量传输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系统能量传输效率更高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本发明实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磁信号发射模块、磁共振发射模块、磁共振接收模块和能量接收模块,所述磁共振发射模块与所述磁共振接收模块之间通过共振场倏逝线的耦合进行能量传递,所述能量接收模块与所述磁共振接收模块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耦合,所述能量接收模块连接负载设备以提供电能,所述磁共振发射模块和磁共振接收模块均为平面螺绕导电线圈,两个所述平面螺绕金属线圈的固有频率相等,所述磁共振发射模块和磁共振接收模块设置有超材料,所述超材料具有负磁导率,所述负磁导率条件下的超材料的对应频率与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的固有频率相等。
更好地,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的螺绕线间距相等。
更好地,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为圆环形平面螺绕导电线圈。
更好地,所述超材料的磁导率为-1。
更好地,所述超材料包括介质基板以及阵列在介质基板上的多个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磁性微结构,所述介质基板为介电材料,所述微结构为导电材料。
更好地,所述磁性微结构为开口谐振环或开口谐振环的衍生结构。
更好地,所述介质基板为有机树脂材料或陶瓷材料。
更好地,所述磁信号发射模块包括发射电路和发射天线,所述发射电路为磁场谐振激发电路,所述磁场谐振激发电路产生特定工作频率的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由所述发射天线进行发射。
更好地,所述发射天线为单匝的圆环形铜线圈。
更好地,所述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接收天线和接收电路,所述接收电路为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将所述接收天线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输出。
更好地,所述接收天线为单匝的圆环形铜线圈。
更好地,所述发射天线的线圈外径等于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的外径。
更好地,所述接收天线的线圈外径等于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的外径。
更好地,两个所述平面螺绕导电线圈为金属线圈,两个所述平面螺绕金属线圈分别固定在两个非磁性基板上。
更好地,所述非磁性基板为有机树脂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17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光通信的舰船通信系统
- 下一篇:一种内窥镜胶囊供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