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网络中可用带宽的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3394.8 | 申请日: | 201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2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东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网络 可用 带宽 判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理论。
背景技术
可用带宽测量对许多网络应用和协议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流媒体的速率控制、端到端的接入控制、服务器的动态选择、覆盖网络的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以及服务质量QoS的验证等都需要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的支持。虽然网络拓扑的改变和网络流量的瞬间变化使得在网络中进行可用带宽测量工作变得困难,但是网络背景流在短时间内是平稳的,并且网络中绝大多数端到端路径采用单条路由并且持续数天或数星期,这使得可用带宽测量成为可能。
可用带宽测量属于主动测量。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端到端路径的可用带宽测量方面,而针对链路的测量工作主要集中在容量测量上。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测量给出整条路径的信息,实际上提供的是承压链路(可用带宽最小的链路)的信息,不能提供非承压链路的信息,然而,获取链路的却不仅仅是路径的可用带宽。进行网络行为分析,需采用主动方式获得每条链路的流量,对于服务器负载均衡的实现,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是服务器周围网络具有较大的可用带宽,在P2P应用中,端主机为快速获取数据,需要选择周围网络负载比较低的节点提供资源。由于任意两条路径可能交叉在一起并且拥有相同的承压链路,由多条路径构成的网络的总可用带宽不能简单地通过测量每条路径的可用带宽获得,因此需要对服务器周围网络上的每条链路进行测量,或者通过测量某些关键的链路的可用带宽来估计总可用宽,可用带宽下的业务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目前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主要针对路径的测量,给出的是整条路径的总的信息,不能提供承压链路之外其他链路的信息,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高效的可用带宽测量机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网络不能提供承压链路之外其他链路信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线网络中可用带宽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A、对无线网络可用带宽进行预估计;
B、设置无线网络系统初始化参数;
C、获取无线网络可用带宽值;
D、设计多个探针包的发送控制器。
所述步骤A中,无线网络可用带宽预估计子步骤为:a.无线网络中的探针节点向本地服务器发送一个探针包,获取探针包的(发送—返回)RTT延迟时间 ;b.得到后,测量节点发送第一个探针包用于对可用带宽进行预估计。
所述步骤B中,设置网络系统初始化参数。令为在时刻向服务器发送的一个探针包,如果测量节点得到的最后一个RTT值为,则包含此探针包的业务在服务器中的等待时间为,并且下一个探针包在时刻该业务被发送。若最后一个探针包在时刻之前到达,则此时网络中无探针包,总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所述步骤C中,使用规则计算可用带宽,其中为探针包长度。当我们发送个探针包时,对于所有个探针包,最小的积压条件满足时,则服务器的条件时间为,其中为探针包返回至探针节点的时间,所有探针包等待时间和为,为探针节点至本地服务器的正向传输延迟,为本地服务器至探针节点的反向传输延迟,,为最小RTT时间,,为本地服务器的服务速率,为探针包的长度,,为第个探针包的在本地服务器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所述步骤D中,设计多个探针包的发送控制器,其结构如图3所示。令和分别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探针信号和,其抽样间隔分别为和,其中为正整数,,,和为线性时不变(LTI)控制器系统的增益,,,,为参考信号,为时间连续LTI系统,其相应的转移函数为,为时间连续LTI控制器系统的时不变Z变换,LTI控制器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针对目前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主要针对路径的测量,给出的是整条路径的总的信息,不能提供承压链路之外其他链路的信息,因此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可用带宽测量机制,保证了业务的高效稳定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可用带宽下的业务传输模型示意图;
图2为总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多个探针包的发送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LTI控制器系统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东,未经黄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3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